做口述历史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作者:Eliza Xia

链接:/question/56427313/answer/14904307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口述历史”(oral history)作为历史的体裁与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与传统书面文献最大的不同在于透过记录人的声音来收集过去的口说历史,采访者透过引导,让仍然活着的人回忆、叙说所经历的事情,并将之记录[1]。

很多时候,在选择口述史受访对象时,都会倾向选择事件中心人物,而这件事本身对经历者来说,可能意义非常,或者是一次创伤经历。而创伤研究证明,经历过创伤的人可能出现的应激症状之一是记忆侵扰(intrusion):“(正常的记忆)……本质上是叙述一个故事的活动……不只是通过行动向外反应;也要通过对自己说的话、通过将事件有组织地对别人和对自己的陈述,和通过将此陈述置于个人生命史的适当章节,以内向反应……所以严格地说,一个人如果仍将发生的事停留在固着意念,并不能说他拥有‘记忆’……充其量为了方便起见,姑且称它为‘创伤记忆’”[2]经历者会反复重现创伤场景(reenactment),但无法将之叙述成前后连贯的情节故事。创伤会全面影响一个人,甚至掌控他的内心世界,失去自我感(sense of self)和人与人之间安全感[3]。他们需要经历哀悼和重建的过程,才能够慢慢从创伤中恢复过来。这个过程有些很短,有些则穷尽一生而未能完结。

如果创伤经历者没有得到适当的疗愈,他不能够清晰回忆当时场景,并进行逻辑清晰的叙述。这也就是很多口述记录被证实缺乏史料价值的原因:当创伤还在,无法回忆过往,他的讲述或零碎片段无法成为可利用史料,或需借助其他知识的拼凑,以至被证实没有参考价值。

口述历史是从个人记忆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决定性影响了口述历史资料采集的质量,因此目前学界都已公认采访人需要接受必要的口述史训练,且需要大量经验的累积。于此同此,采访的过程往往也对访谈双方产生深刻影响。在访谈过程中,受访人常常需要将不常道予人的过往悉数说出,个中拨动的心绪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而采访人也常常因为访谈互动而对个人生命产生反思。

在后现代语境下,从记忆到被叙述出来的语言的过程充满了权力互动、故事与身份的重构。个人由所处的文化处境中的权力和知识塑造,通过言说及与主流话语的竞逐、互动,将自己的经验编织成“故事”,以此赋予意义并确认自己的“身份”[4]。受访的过程对叙述者来说,也是“主体”被重构的一个过程。在口述历史实践中,由于常涉及对个人及家国影响重大的话题,不可忽略其衍生影响,尤需注意的是二次创伤的发生[5]。

鉴于创伤疗愈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领域,这里不作详细展开,但值得注意的是,疗愈的过程与记忆的叙述直接相关。创伤治疗的目标是承认经历并促成个人或集体的重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害的个人甚至群体需要逐步找回记忆,并整理,使之成为新的生命故事当中的一部分[6]。因此,创伤的疗愈与口述记录某种程度上并不冲突,甚至可以同步进行。其关键在于,怎样在安全的环境下一步步促成创伤的疗愈,并与此同时找回记忆形成叙述,再整理为口述材料。

本文标签: 创伤 过程 口述 记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