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丝路重镇 七彩之城——吕明月


编导简介

吕明月 ,《记住乡愁》栏目组编导。

代表作品:《瑷珲镇——英雄之城 寸土不让》《正定开元寺街区——燕赵老街事 千古忠义情》《嘉峪关古城——大漠戈壁 众志成城》等。

或许你未曾留意,不曾发觉,但是我们的举手投足间,都深深暴露了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文化密码,每一颗心都在这文化长河里得到长久而深远的润泽。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应该学习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真正做到“学则在其悟,修则在其真”。

——吕明月

丝路重镇 七彩之城

2020年6月,我坐上从北京西行张掖的列车,火车进入甘肃境内,穿过祁连山,翻越扁都口,海拔一路升高。窗外无际的草原与金黄的油菜花,以及远处的雪山,让我对这个西北城市充满了好奇,也开启了我对张掖的 探索 之旅。

张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色彩斑斓的。人们印象中的大西北,广袤苍凉,但张掖却有着不一样的颜色,这里有绿色的草原、白色的雪山、红色的丹霞、黄色的沙漠,蓝色的湖泊。当地人常说,除了海洋,这里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地貌特征,虽有夸张,但却说明了这里地貌的多样性。

而走入古城,隋代的木塔,西夏的大佛寺、明代的钟鼓楼、清代的山西会馆……一栋栋上百年的老建筑被完好的保存下来。这是一座自然与 历史 交融的城市。

随着调研的进行,我对张掖的 历史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两千多年来,这片土地上有过战马嘶鸣,也有过丝路驼铃。骠骑将军霍去病,驰骋在山丹草原的千里疆场,带领无数汉家将士,出中原,到塞上,浴血黄沙,金戈铁马,才有了如今的“河西四郡”。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从这里通过,西域和中原的商贾驼队络绎不绝,交易活跃,让张掖成为一座商贸重镇。隋炀帝翻越扁都口,在焉支山上召开了世界上第一次“万国博览会”,奠定了“金张掖”的 历史 地位。法显、玄奘西去天竺,带回无数佛教典籍,让古城有了“一城山光,半城塔影”的美名。左宗棠抬棺出征誓死收复新疆,为张掖留下了“忠贞万古”的 历史 底片。 历史 的浓墨重彩,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一个个壮怀激烈的故事。

每当翻阅这些 历史 ,都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可以看出,张掖在中国的 历史 上绝不是一个普通城市。它不仅是连接中国中部和西部战略要冲,同时也是中原王朝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不同文明在这座城市交流与融合。

如何用影像,去表达这样一座 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一直困扰着我。《记住乡愁》已经走过七年的时光,从古村到古镇,从老街到古城,地域的扩展,也就决定着视角的不同。不能单单的就古城讲古城,而是要把一座城,放在 历史 的洪流中,看它在 历史 的进程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城市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又有着怎样关系。作为一名执行编导,不仅要了解古城的 历史 ,对整个中华文化更要有通彻的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清,看得远。那段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也请教了相关专家,但仍然如履薄冰。

对于张掖这座古城来说,丝路的通达,带来了不同的文明交汇,不同的文化融合在这座古城,却又影响和改变着国家的命运。通达与融合也就成了这期片子的主题。

拍摄 历史 故事时,我们翻越了隋炀帝曾经走过的扁都口,登上来海拔2400米的焉支山,来到了一望无际的山丹大草原。当回到 历史 事件的发生地,触摸到那段久远的故事,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先人的伟大。

现代故事,我把镜头对准了许多小人物,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用小人物的命运,来反应时代的变迁。这里有返回家乡,带回新技术的第三代牧马人,用中欧班列将蔬菜运送到欧洲的农产品生产商,把木偶与变脸结合的民间艺人,研发智能机器人的年轻工程师。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代表着新时代的张掖古城的变化。

从 历史 一路走来,我想这种多元的文化,就像张掖丰富多彩的颜色,他们共生在这片土地上,交汇融合成一座七彩之城。而这种借鉴与融合,正是中华民族能够延续至今,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

编辑 | 赵瑞轩

本文标签: 历史 古城 城市 文化 融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