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截棍起源是什么样


双截棍的起源:一说是来自西北游牧民族。北宋兵书《武经总要》上说:“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以敌汉之步兵,其状如农家打麦之枷,以铁饰之,利于自上击下,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所谓的铁链夹棒,就是双截棍的前身。亚洲中东草原游牧地区的民族,如突厥、回鹘等,他们的骑兵较多使用这种连枷棒。他们将棒做得较短,梢节裹以铁皮,也有的装上尖刺,或径以铁制作,跨马挥击,用于打击马下面步兵,靠马的冲力和高速挥舞的压力,一旦步兵中棒,足以击碎其头骨,威力很大。而铁链夹棒传入中原后,被改良成了步兵武器,以之扫、拦、击马腿,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也有很好的效果。

另一说双截棍起源于中原本地。中原地区农业民族的农具--连枷一直有广泛的应用,直到现在,在秋收时节的在麦场上,我们仍能看到农民挥舞连枷打麦的场景。这种连枷由两节棍棒组成,下面较长的一节称把节,用于手持,上面一节较短的称梢节。农民手持把节上下甩动,以梢节打击谷物,然后扬场晾晒。武器的发展来源于实践的摸索,连枷能够弯折,将之作为武器用于守城是古代中原人民在实践中的创造。试想一下,守城的人在城墙之上最忌讳的危险动作就是将头或身体探出墙外,一旦如此,势必遭到城下敌人弓弩等远程武器的攻击,而不探身,又无法打击爬上来的敌人。因此,在女墙内手持连枷,不用探身,即可用梢节拍击上来的敌人,真是一妙用,使连枷成为守城的利器。早在先秦时期,中原人民就采用了连枷用于守城,称之为“连梃”。梃意同棒。《墨子·备城门》中说:“二步置连梃、长斧、长椎各一物;枪二十枚,周置二步中。”意思是说守城时每二步即配备一个连梃,以其密集火力打击敌人。唐杜佑《通典·兵典》也说:“连梃,如打禾连枷状,打女墙外上城敌人。”从先秦至唐宋,连梃一直是中国人守城的必备武器之一。

又说双节棍是宋太祖赵匡胤创始的,原称大盘龙棍(近代北方又称大扫子)和小盘龙棍(小扫子)。但当时的大盘龙棍一端较短,一端较长,专用来扫击敌军马脚,破甲兵或硬兵器类,使之丧失战斗力。后来这种兵器由南传至菲律宾,由东传至日本。由于历史的变迁,双节棍被改为现在的样子:全长72CM,棍身每节约30CM,中间有一铁链或尼龙绳连结,长约12CM。李小龙的双节棍,就是这种标准的72CM的双节棍,区别于传统的大小盘龙棍。

本文标签: 敌人 武器 中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