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六中的学校历史


20世纪90年代,大同市第六中学将校址迁入大同府文庙内,府文庙残存的文物只余大成殿、神厨、神库、乡贤祠、名宦祠、戟门六处。2005年,文物部门对大同府文庙神厨、神库两大配殿进行了落架大修。 2008年大同市启动府文庙保护修复工程,同年7月20日,大同六中从府文庙迁出,建造不足15年的教学楼也被拆除。

2008年9月1日,是大同六中从位于府学门街3号院的文庙旧址,搬迁到位于宾西路30号的原大同南洋学校新校址后开学的第一天。这个一切都以全新面貌全新感觉开始的日子,注定将在大同六中的发展史上写下崭新的一篇 。

9月2日上午,秋阳朗照,天高气爽,宾西路的拓宽改造已近尾声,宽敞,开阔,豁达,尽管尚未通车,但这样的观感已让人心情格外明媚。一进新大同六中院内,就见一个花团锦簇的巨大花坛群芳吐蕊,争奇斗妍,两个彩色的巨大气球悬于校门两侧,为校园平添了许多节日般的气氛。教学楼、办公楼都粉饰一新,图书馆、体育馆以及全封闭的操场上,还有不少工人在紧张忙碌地进行修葺改造。下课铃响了,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来到两座教学楼中间的开阔地做游戏。记者询问两名初二的女学生:“喜欢新校园吗?”“当然喜欢了,这里的条件非常好。”“来到新校园学习,还习惯吗?”“就是有很多同学上学离家远了点,但大家都很喜欢新校园,没什么不习惯的,我们喜欢这种变化!”阳光下,花坛前,两位青春少女的笑脸也格外灿烂。

的确,这样的变化对大同六中来说可谓巨大。原来的六中在始建于明代的文庙旧址上兴建,充满了传统文化韵味,而新校园则是一派欧式风格、明快格调;原来的六中深藏于老式居民区内,道路蜿蜒,总显得有些拥挤封闭,而新校园则在现代化繁华商街之侧,于大道通衢旁自得其静,更有一种开放的胸襟。

六中之变源于城市之变,更彰显大同教育格局之变。2008年大同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古城保护和修复工作,根据古城保护规划,占据文庙旧址的大同六中被确定在搬迁之列。教学成绩卓著的六中渐渐崛起成为古城名校,为很多学生和家长所向往,然而狭小逼仄的环境,限制了六中的进一步发展,而每逢学生上下学,那狭窄蜿蜒的小道上每每造成的拥堵更成难以解决的顽疾。而这种状况,在大同古城内的很多“名校”如一中、二中、实验小学周围都普遍存在。而六中之变,为一揽子解决这些此前几乎无解之难局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六中之变,不仅是文庙复兴之变,亦是六中蝉蜕之变,更是大同教育资源整合之变,而且还是那闲置三年的校区重生之变。

六中校长熊向权对记者说:“现在,六中的所有师生心气很高,都想着要干出一番新业绩。一方面,学校的各方面条件与设施比以前强了很多,让大家更有信心。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为学校的动迁投入巨大,大家希望能以实际的成绩来回报市委、市政府为学校发展创造的好条件和新机遇。”

六中整体搬移工程不仅力度大,而且速度极快。从2008年7月26日到31日,短短几天,六中全校老师日夜奋战,短短几天就将教学设施全部搬到新社区,并利用暑假完成了粉刷与外部装饰工作,很多老师整个暑假都日夜奋战在新校区内,在开学之际,把一个崭新整洁的新六中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在府学门街3号院的旧校区内,拆旧工程也雷厉风行,那曾书声朗朗的教学楼拆除后,展露出的是经历数百年沧桑岁月文庙的奇崛风姿。

在众多大型居民社区的环抱中,六中的迁入,让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校区焕发了生机。在六中教研室主任贾文斌的陪同下,记者再一次仔细徜徉着这个美丽的校园,贾文斌如数家珍般的介绍中有着掩饰不住的欣喜:“学校现在有七八十个教室,今年初一扩招了4个班,成了16个班,三个年级还只用了40个教室,为学校的后续发展留足了空间。”“在东教学楼四层,全部采用最新最现代的设施,装修了3个语音室、3个多媒体教室、4个计算机室。”“以前六中只有一个用教室改成的图书室,现在有了一个两层楼的真正的图书馆。”“体育馆也很大,不仅能让学生开展体育活动,还能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采访中,遇到初一语文老师李扬,得知记者来采访六中之变时,她说:“我们很高兴,我们很有信心,六中的明天会更好!”

迁入现址后,为传承六中独特的历史文化,保持《国学》教育的延续性,学校本着“打造和谐环境,弘扬民族文化”的办学思路,在校园重塑立了汉白玉孔子及十二哲人雕像和仿古照壁、音乐喷泉,照壁正面校长亲笔题写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八个大字,背面书有孔子《论语》十则,这些无声的言语时刻感召着师生去用心教书,认真学习。为充分发挥校园设施的功能,学校重新规划了操场、图书馆、食堂和体育馆的布局,搭建了主席台,更新了音响设备,增设了一个接待室和一个活动室,安装了校园路灯和部分健身器材,补栽了大量的花草树木,现已基本做到了春天有花、夏天有绿、秋天有果、冬天有青。另外还自建了约1200平米的小花园一处,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松柏、草坪花坛,曲径小路,十分优雅,也成了师生健身活动的好去处。 2012年9月六中与大同市第十四中学合并,组成六中集团校后,原南洋校址更名为大同六中南校区,原大同市第十四中学更名为大同六中北校区,熊向权任新的大同六中集团校校长。

大同六中集团校刚刚成立时,振华南街老百姓的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大同六中14个毕业班的学生全部搬入北校区与原大同十四中的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同在一个校区学习生活,这样安排会不会影响毕业班的成绩?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会不会下降?等等,甚至出现了大同六中初三学生家长公开反对搬入北校区的情况。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面对家长的质疑,大同六中集团校管理团队把压力转化成了不断探索的动力。  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该校在教师队伍的整合、教学教研工作的落实上下足功夫。大同六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已推行了10多年,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两校合并后,原十四中老师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在与六中老师的合作中学习发展,实现了优质教学模式的共享互利。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原十四中6个毕业班的成绩与六中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如今,大同六中北校区校园环境、学生面貌焕然一新。  大同六中集团校副校长王秀英如此描述半年来的改革经历:回味其中,有苦更有甜。因为我们用铁的事实直接回答了老百姓普遍关注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集团化办学并没有让“牛奶”稀释。二是以实现“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目的的集团化办学的确大有可为。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学校在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下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大同三中集团校副校长孙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两个校区的教师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原三中教师、原十五中教师和教育部门从社会招考的新教师。由于有管理模式上的条块结合,所以在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中也相应地采取了条块结合的方式,既有各个校区自己的安排,也要参加全校性的各项活动,使得各个校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共享。同时,名优骨干教师要不分校区开展有效的传帮带教研活动,尽快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在谈到集团校未来发展时,孙波说,“集团化办学”也好,“名校办分校”也罢,或者是其他什么名称,这是作为一种办学的新模式已经推广开来;无论这种新的办学模式是好还是不好,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这种新的办学模式,确实有效地缓解了老百姓“上好学”难的矛盾,缩短了优质教育均衡和公平的进程,所有这些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争论,而是应该研究如何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努力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真正的名校。

本文标签: 大同 学校 集团 校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