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历史作业~ ~ ~

算盘-

算盘被认为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第五大发明”,可谓地道的中国特产。通过对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万涛的研究,中国的算盘是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发明的。陕西省岐山县西周宫殿遗址出土了90枚青花、黄陶丸,其中青色20枚,黄色70枚。

珠算是继计算之后中国古代数学的又一伟大发明。早在汉代,《舒舒集义》一书中就记载了14种古代算法,其中之一就是“珠算”。根据南北朝数学家甄元阳的描述,这个“珠算”每个人有五颗可动珠,上面的一颗相当于五个单位,下面的四颗相当于一个单位。这是算盘最早的记载,和后来流行的算盘不太一样,当时还没有普及。

宋元前后,算盘珠开始流行。在宋代著名画家张泽瑞所写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赵泰成店铺的柜台上有一个算盘(我有一张分辨率为9936×296的图片,可惜无法上传)。元朝末年,有一本书叫《南村辍耕录》,记载了江南一句俗语,说新奴如“滚珠”,不自动拨;一段时间后,看起来像算盘珠,可以拨一下。最后就像一个“定珠”,拨不动了。俗语中已经有了“算盘珠”的比喻,说珍珠算盘在江南一带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但当时并没有废除计算,计算和算盘同时使用。

珠算的普及和珠算的最终淘汰都是在明代完成的。当时由于实用数学和商业数学的发展,迫切需要简单快速的计算,这就给算盘这种计算工具提供了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此外,传统的计算方法自唐宋以来逐渐简化,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公式。这些公式用词不多,但含义完整。用公式计算时,往往一读公式就在脑子里算出了结果,但手里的公式还在慢慢整理,这就导致了手会不会答的矛盾。相比较而言,在珠算上用手移动珠子的速度要比排列移动快得多,珠算有“方便拨珠得答案”的优势。

所以珠算一度在海上流行,很快在各方面取代了计算,最后送进了历史博物馆。明代的珠算和现代的珠算一模一样。比如1578,柯尚友的《数学的一般轨迹》一书曾经画过一个“珠算图式”。这是一个十三档算盘图,每档上面两个珠子,下面五个珠子,中间隔着一根木横梁,和现在的算盘一模一样。这种算盘与后来日本流行的算盘略有不同。日本流行的算盘只在横梁上放一颗算盘珠。横梁上有两个计算珠。一方面方便计算暂时中止,另一方面方便旧重量的加减(1 kg =16),所以实际计算时横梁上只放一个计算珠比较方便。

至于明代珠算的计算公式,也和今天的珠算公式大致相同。

例如,加法的公式是:

“一对一,五除以四,一退九进十。

二上二下五除三,二退八成十。

..................................................................................................................................................................................

减法公式为:

“一回,一回十加九,一回四加五。

二返二,二返十返八,二返三返五。

............“等等。

乘法口诀就是“九九口诀”,比如“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等等。除法公式沿用元代编制的“九归”公式,如“二一加五,每二得十,三一三一”等。这几首歌相当完美,也很好用,直到现在还在用。

因为算盘在明代非常流行,所以当时出版了很多关于珠算的书籍。其中,程大伟的算法统一战队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程大伟是明代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他从小博览群书,二十岁后在长江中下游经商,同时不断钻研数学。他遍访天下名师,广泛搜寻计算典籍,经过多年的积累和编纂,终于在60岁时完成了他的代表作《算术大一统》。这本书出版后,迅速在中国流行起来,并传播到日本。那时候学算法的几乎都有一本。直到清末,各地出版的珠算书籍,或为抄本,或为改编本,长期广为流传,在中国数学史上并不多见。

从15世纪开始,中国的珠算逐渐传到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对这些国家的数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被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者传到了西方。现在,全世界学术界一致认为,算盘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算盘的故乡。不仅如此,在世界已经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的今天,算盘仍然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在高度现代化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学习使用算盘。美、英、法等国已将珠算纳入小学课程。美国也派人去日本学习珠算,每年应该考珠算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都在增加。正如日本珠算教育联盟会长荒木勋所说:“诞生于中国并传播到亚洲各国的珠算,通过日中两国专家的合作,正在风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