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的历史渊源

欧洲器乐长期依附于声乐,直到十六世纪才逐渐独立。随着乐器制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歌剧的兴起,十七世纪的器乐创作有了显著的进步,出现了由舞曲组成的古典组曲和形式自由的前奏曲,而赋格、幻想曲、随想曲、变奏曲和前奏曲也逐渐被广泛使用。十八世纪小提琴音乐的快速发展,歌剧序曲体裁的变化,曼海姆音乐学派对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积极探索,都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海顿确立了管弦乐队的编制和主旋律音乐风格;莫扎特进一步肯定了它,发挥了木管乐器特有的表现力;贝多芬以交响乐和戏剧的方式创作了管弦乐序曲,这给了奏鸣曲式一个广阔的表达世界。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以来,西方管弦乐创作中出现了各种学说和流派。德彪西的印象主义,欣德米蒂和斯特拉文斯基曾经热衷的新古典主义,拉赫玛尼诺夫后期的浪漫主义,以勋伯格为代表的新维也纳学派的表现主义和十二音体系。与此同时,美国爵士音乐也借助管弦乐的外壳风靡世界,并渗透到格什温、格罗夫等人的创作中。许多管弦乐作品在形式上更自由,调性更多样,节奏更复杂,而另一些则暴力,结构集中,倾向于注重线条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