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汉有外戚专权?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对东汉很感兴趣的朋友,我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刘备认为东汉末年的皇帝(桓帝、灵帝)“近小人而远贤臣”,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灭亡。现在主流的观点也认为,东汉皇帝亲近宦官,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国家实力和威望下降,以至于最后被推翻。那么问题来了,东汉皇帝为什么要亲近宦官呢?而且东汉陷入了“外戚-官员-外戚”的政治怪圈。东汉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来看看原因。

皇帝短暂的生命和特殊的权威导致了外戚的专有权。

西汉时期三公权力比较大,容易导致权力下移,威胁皇权。因此,东汉建立后,刘秀开始削弱三公的权力。刘秀重建了外交法庭以及中国和朝鲜。第一,他剥夺了外国朝廷的决定权,一切政令都要经过中朝(尚书台)。这一改革严重削弱了三大公职的权力。从此三公只有建议权,基本都成了荣誉称号(空岗)。同时降低中朝级别,尚书台最高官职尚书,年薪不到1000石,外国官员2000石。而且,尚书岭无权决定。尚书台只是把外朝的建议和书信整理出来,最后全部交给皇帝裁决。我们举个例子,走一遍程序你就明白了。

1:河南闹饥荒,于是上报尚书台。

2.尚书台交给皇帝,请皇帝决定是否救灾。

3.皇帝决定救灾,并请海外官员出谋划策。

4.外官的建议五花八门,都交给尚书台。

5.尚书令和下属官员需要在这些建议中做一个提纲,或者总结几个策略和中心思想。

6.皇帝看了尚书台的提议,最后决定怎么救灾,救谁。

7:尚书台告外官,外官负责。

史书的评价是“天下万物归尚书,是主人(皇帝)参与下的下三府(三宅)”,“三府之职,只是职员”。这个权力体系加强了皇权,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皇帝太重要了。因为所有的法令都需要皇帝裁决,年轻人自然不会在意,但是皇帝是个孩子怎么办?任何制度都会有一定的漏洞和缺陷,东汉的外戚专权也是基于皇帝的特殊权威和短暂寿命。光武帝把权力全部集中在皇帝身上,但是皇帝太年轻,不能处理政务,于是皇太后开始摄政。女性频繁召见外国官员,必然会产生不必要的言语,这时候就需要一个中间人来负责。受宗法制度和血缘政治的影响,娘家无疑是中间人的首选,皇叔往往借此机会垄断摄政,所以你会发现外戚专制有几个基本特征,即:

1:皇帝年轻,权力在太后手里。

2.皇帝的小姨子成了将军,成了皇太后与外臣的纽带。

3.舅舅插手尚书台进一步垄断摄政,霍光掌管尚书台,窦宪安排邓彪录制尚书台,季梁压制尚书台(异己)录制,外戚通过自己的掌握控制尚书台,安插心腹,排斥异己。这一步的目的是把那些对你不利的建议和信件砍掉。比如有人举报霍家违法,但消息需要通过尚书传达给皇帝,而掌管尚书的霍光直接以“不好”为由封锁消息。

这个时候,我们再走一遍程序,看看外戚是怎么专权的(以窦宪为例)。

1:皇帝死了(汉章帝),权力交给了小皇帝(汉和帝)。

2.小皇帝年轻(汉和帝),权力交给皇太后(窦太后)。

3.受宗法制和血缘政治的影响,慈禧太后提拔她家(窦宪),皇叔开始上桌。

4.皇叔(窦宪)极力讨好外交大臣(邓彪),颇有建树。当时她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开始逐渐稳固自己的势力。

5.皇叔(窦宪)通过各种运作打压、排挤那些反对者(知寿、乐惠),最后朝廷开始以皇叔窦宪为首(朝臣震惊观望)。

6.皇叔(窦宪)安插了一大批心腹(邓蝶、郭璜、自己的亲弟弟),身居要职(把持吴金(掌握北京皇军)、城门校尉(镇守北京城门)、将军(兵权))。

这就是为什么东汉外戚专权的情况非常严重,本质问题是皇帝年轻化和特殊的权力结构造成的。同时,外戚控制尚书台,就能看出谁忠于他们,谁反对他们。多几个“指鹿为马”的事件,就能收拾异己,让朝廷的官员知道看谁的脸。在这种情况下,皇帝是不可能“亲亲贤人”的,因为真正的贤人已经被外戚打压了,摆在台面上的只是一些伪君子和明哲保身的行为。

皇帝被迫“亲小人,而为良臣。”

如何在外戚专权的背景下认定贤臣?皇帝如何「亲贤」?我们来模拟一段对话,你就明白了。

韩鹤棣:财团的专有权呢?

键盘侠:亲爱的贤者!

汉和帝:圣人是谁?

键盘侠:听听大家的意见,看看谁才是圣人?

汉和帝:之前大家都说王莽是贤臣,但是西汉灭亡了。我怎么知道大家吹捧的贤臣会不会是第二个霍光?

键盘侠:亲爱的贤者!

韩鹤棣:另外,我不能传唤外国官员。就算他是个好部长,我怎么跟他沟通?

键盘侠:亲爱的贤者!

韩鹤棣:就算我冲破种种困难去找贤臣,贤臣反手把我卖了怎么办?

键盘侠:亲爱的贤者!

这段对话的问题是当时皇帝为什么要亲吻反派。主要原因如下:

1:如何定义一个人是否有智慧?

很难,很难,很难。要知道,在王莽篡位之前,他被尊称为“周公再世”。键盘侠有上帝视角,绝对能看出谁是贤臣,而汉和帝没有。那时候,韩和皇帝还是孩子。无法界定臣子是否明智,这是最大的问题。

2.如何联系贤部长?

贤者为外臣,皇帝久居宫中。他们怎么联系?游戏机的知己无处不在。你今天传唤了谁,第二天那个人就一定会违法犯罪,然后被降职或者打死。当初霍光能够在刘贺眼皮底下搜集刘贺的不法勾当,可见外戚对皇宫的渗透程度。刘贺已经走了弯路,但是没注意结果,被废了。不过,汉和帝都看过《外戚传》。他很清楚刘贺是怎么被废的。他怎么能再绕道呢?

3.卖队友怎么办?

韩和皇帝在深宫住了很久,他分不清谁是圣人。万一他找到一个圣人,并告诉他他的计划,以消除他的配偶,圣人直接透露消息给他的配偶。皇帝应该怎么做?军权在将军手里,外戚掌握了都城和皇宫的守卫。如果外戚提前进攻,皇帝将如何面对?

综上所述,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不是选贤臣,而是选忠于自己的人。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好臣,要想解决你的外戚,必须是这样的。长期在宫中生活,和皇帝一起长大的宦官自然成了最佳人选,于是汉和帝开始和郑忠密谋除掉窦宪。汉高祖除掉季梁后,也是同样的原因。由于种种原因,皇帝被迫任命宦官。不是皇帝不知名,而是条件不允许皇帝“亲贤”。

双方博弈的过程

皇帝和他的心腹(宦官)联合扳倒外戚,但是外戚也不好动,于是双方展开了博弈。我们就以《汉和帝》为例,看看皇帝是如何依靠宦官搞垮外戚的。

1:皇帝(汉和帝)确定了盟友(郑忠),制定了杀外戚(窦宪)的计划。

2.皇帝(汉和帝)牢牢地控制着首都和皇宫里的皇军(智金吾和北军五大队长),尽可能地武装自己,削弱对方。汉武帝和汉武帝断绝了窦宪与外界的联系,汉桓帝直接扑杀了季梁。其实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他们都调动军队包围外戚,但要防止外戚调动其他军事力量,避免双方血拼规模升级。

3.皇帝(汉和帝)收回了将军(窦宪)的玺绶,重新掌握了兵权。

4.皇帝把外戚的爪牙一个个除掉,然后用自己的心腹或人才填补空缺。

最后

皇帝的年轻、特殊的权力结构、宗法制度、血缘政治等诸多因素促成了外戚的权力,导致皇帝被迫与宦官共同对付外戚。宦官作为心腹,自然享受分红,可以和皇帝分享利益蛋糕。然而,他们所有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一旦皇帝驾崩,小皇帝的外戚们肯定会重新获得独占权,上述过程还会重演。窦宪作为外戚是专制的,汉和帝用宦官扳倒窦宪,经历了一个过程。但东汉以后,小皇帝上位,外戚季梁开始专权,汉桓帝带着宦官搞垮季梁,又经历了一个过程。东汉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外戚-宦官”转了一圈又一圈,但直到“黑天鹅事件”之后,第三方势力(豪强地主)才成长起来。

他们独裁时需要依附外戚,独裁时需要依附宦官,第三方势力被玩弄于股掌之间。起初,汉和帝能够保持平衡,窦宪战败后,窦宪占有的一些官员被分配给第三方。但是汉桓帝对朝臣非常不满。打败季梁后,重用宦官,忽视第三方势力,使第三方势力不满。之后第三方势力将情绪倾注在宦官身上,以袁绍为首的第三方势力打着为外戚报仇的旗号杀了宦官。原有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持续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