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打击假货的?

打假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人早就想出了各种方法来打击假冒伪劣,维护消费者权益。

首先是立法维权,对制假售假、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绝不姑息。唐朝颁布的《关市金》规定,每年都要有专人对所有商家的计量器具进行检验,不合格的商家要严惩。同时规定,如果食物变质,必须就地销毁,非法出售者将被监禁三年,致人死亡者将被判处死刑,以此作为例证。

二是防伪验证,类似于现在的商标和防伪码。宋朝的时候,任一郎做的鞋众所周知,所以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假货。为了打击假货,任一郎在鞋子内侧藏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鞋子的生产时间和编号。到了明清时期,比较有名的产品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防伪验证,逐渐形成了商标。

第三是行会监督。到了宋代,朝廷下令各类商人组成各种行会,商人必须登记加入行会,接受行会的监督。公会主要负责抽查商品质量,消费者如果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可以向公会投诉。

第四是退货制度。《唐律》规定,商品售出后三天内如有问题,消费者可以找商家无条件退货,并有公证员核查。如果商家拒绝退货,消费者可以向官方举报,官方会介入,给予商家一定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