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阿房宫”吗?阿房宫写的是真的吗?

六王毕,四海为一,蜀山正气,阿方出,楚人火,穷焦土。晚唐杜牧的《一个龚放赋》为人们所熟知,勾起了人们对一个龚放的无限向往。然而,它存在的真实性究竟是被建造还是被摧毁,以及它的大小和地理位置,却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阿房宫史记》也记载,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尺,万人席地而坐,地上可建五十尺旗,故世人称阿房宫。《史记》和《阿房宫赋》都生动地描述了阿房宫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但事实是怎样的呢?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试图用他们的努力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通过对遗址的考察和对史料的综合分析,他们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

首先,阿房宫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历史事物的存在只能基于当时的确切记述或实物。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领队李毓芳在阿房宫遗址进行长期调查后,一直没有发现任何物证。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分析,秦宫可能有阿房宫的档案,但秦末八年战乱后,都消失了。现在还能看到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和秦陵,但阿房宫唯一的证明就是《秦始皇史记》中的那句话,最早是作为前厅阿房宫使用的。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活在秦始皇一百年后的司马迁有多大可信度?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张传喜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确实值得怀疑,但司马迁距离秦朝只有100年,就像我们讲民国初年的故事一样,应该不会相差太多。况且司马迁连商朝和王朝的年表都没写错,阿房宫的存在应该是肯定的。但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即使阿房宫存在,也没有杜牧说的那么大,最多是说的百分之一大。

现在,我们承认阿房宫是存在的。然后,第二个谜团摆在面前。建成了吗?xi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孙福喜说,阿房宫周边14平方公里范围内,有60多处夯土地基遗址。有些地方可能建了,有些地方没有。他对阿房宫前殿是否建成持怀疑态度。2004年6月5438日至10月065438日,阿房宫考古队的最新调查表明,众所周知的阿房宫不过是一个绵延数千米的大土堆。经过近两年的精心考古发掘,考古队队长李毓芳编著了一份关于阿房宫的生平事迹报告,报告中称阿房宫没有著名的宫殿。她曾告诉记者,目前考古发现,阿房宫没有宫殿,前殿遗址只有三面墙(东、西、北),南墙没有及时修建。很明显,它建得太匆忙了,至今没有完工。

李毓芳分析,前殿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大楼,但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堵墙外,只有一座夯土桥台,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特别令人不解的是,在考古过程中,并没有发现秦代建筑的痕迹。李毓芳分析,如果秦始皇建的阿房宫那么宏伟,那它的文化积淀去哪了?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在汉代的堆积层中出土了许多秦代的砖瓦。迄今为止,在秦代宫殿建筑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建筑材料瓦片尚未在该遗址中发现。

基于这些疑问,李毓芳初步断定,阿房宫没有修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也有专家认为,所谓阿房宫其实只是指一个前厅,根本没有其他配套建筑。在阿房宫前殿的土台上,考古人员的铁锹接触到了非常坚硬的夯土,发现了一面东西向的夯土墙。土墙建在台地北缘,一般中间宽两端窄,最宽处15米,最窄处6米多,全长近1000米。沿着夯土台的北部边缘,考古队挖掘了一个100米长的勘探广场。他们把夯土台的边缘开成纵切面后,夯土台基础的南侧立刻出现了一个坡道。在古代,为了方便黄土和夯基的运输,通常修建坡道。如果阿房宫前殿已经建好,就没必要再留一条运土坡道了。这个斜坡,本不应该出现,使李毓芳更加肯定他的断言,宫殿没有完成。

为了证实考古发掘的结果,考古队队长李毓芳翻开了古代的历史书籍。她发现秦始皇开始修建阿房宫的时间是公元前212年,但是在公元前209年,他突然病死了。在此之前,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也在建设中。为了尽快建陵安葬秦始皇,秦二世不得不暂时停止阿房宫工程,集中精力修建秦始皇陵。从阿房宫筹建之日起,阿房宫前殿工程历时不到四年。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很难在短短几年内完成这个庞大的工程。与此同时,李毓芳从地基中间收集了一些土壤样本。通过检测,土壤中不仅有大块的碳灰,植物细胞也很少。土壤样本检测结果再次证实了李毓芳最初的结论,即阿房宫前除了三堵土墙外,没有其他建筑,阿房宫根本就没有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