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园里的老爷爷们打太极的时候,一定要穿太极服呢?


自陈王庭老拳师编创太极拳以来的三百余年,太极拳已经成为全民的健身运动而且早已走出国门,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哲学内涵深深搏得世人的青睐。然而时至今日太极拳没有称人心意的服装,或者说还没有一个系列的走架推手散手的练功参赛表演的服装。

从太极拳拳式的名称可以看出我们的先师也有感于他们的衣服不便于练功,如“揽扎衣”就是表明练拳前要将长衫的前襟撂起扎在腰间实在是不方便。我们知道清朝的服装还是长袍马褂瓜皮帽,鸦片战争后西风东渐到了民国国人剪了辫子也穿起了短襟长裤,于是就形成了近几十年来太极服的紧袖肥衫灯笼裤。

虽然也不能不说是进步也不能不说人们穿上那洁白宽松的太极服行云流水般的走架行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但从中国服饰文化和太极文化的层面来审视太极服就会感到缺少现代意识和美学色彩从古以来服装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代表一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其首要功能,当人类服装文明走出了实用目的时代以后它的功能就复杂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服制是君王为政的重要制度之一,其重要性远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促使服装发挥它的功能达到“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服色。

服色的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古代君主对臣民都有规定的服色,天子、诸侯、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乃至布衣百姓的常服规定得极为详细。

上层阶级穿着这种官定的制服成为人们企羡的对象,因而制服服色又强烈地影响一般的流行服色。时代变迁外来文化不断容入本土文化产生流行服色,流行服色又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这两种服色文化互相碰撞的结果产主千姿百态的中国服装。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军服、常服四类。

古人习武练功服装介乎常服军服之间,没有严格的礼数规定。建国后极左思潮特别是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使那个摧残人类尊严的斗争哲学不断升温,把本世纪以来的文化研究成果几乎全盘否定,服装文化也自在所难免。

历史在回流中旋转停滞了三十余年,当中国服装文化研究在大陆处于休歇、遗忘、断裂状态时,台湾学术界却方兴未艾,王宇清的《中国服装史纲》1967年在台湾出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国外文化、新的生活方式如潮水般涌进国门,迅速扩散到城乡让封闭的中国人如梦初醒。西方生活方式强烈地碰撞驱使人们再次进行文化的搏击,在怨恨困惑的复杂感情中开始了一场包括中国服装文化是在内的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1981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大陆服饰研究的空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对全部中国文化的重新审视重新评估。

八十年代以来新的价值观新的理论学说,是一次在传统风俗文化与西方风俗文化交融中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选择的过程,其结果形成二十一世纪与世界学术接轨的多元的服装文化,而太极服也将作为中国服装文化的一朵璀璨之花盛开。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