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村街道的历史面貌


解放前,张家村地区除西北大学外,基本全属农村,主要有张家村、黄雁村、西何家村、白庙村,属九区6乡。村民以种植粮食为主,兼种蔬菜作物。建国后,1952~1957年,先后有共青团陕西省委、西北工业大学等迁入境内,形成了城乡插花地域。60年代始,相继修建了陵园路、太白路、友谊路、环城南路4条主干道,原为石子土路的红缨路、邮电南巷、大学东路、边西街、水文巷等8条背街小巷先后铺设成沥青路面。80年代,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辖区内商业、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发展迅速。1993年,辖区内有商业服务网点620个,专业市场4个,驻地单位113家,大专院校和中等专科学校10所,科研机构11所,省部属医院3所。

50年代,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烈军属和社会救济户参加福利企业的生产,以工代赈。60~70年代,发展街道经济优先吸收烈军属和救济户参加生产厂社。80年代初,街道及所属居(家)委会都建立了“双拥”机构,组织驻地商业、服务业的员工,常年坚持上门服务,“双拥”工作走向了社会化和制度化。1987年4月,街道和居(家)委会,开办了“十不出院”的便民利民服务,一批便民商店、家庭缝纫、家电修理、熟食加工、饮食摊点、理发、送奶、送煤等服务遍布街巷和居民院落。极大的方便了老年人、残疾人和优抚人员。至1990年底,发展专业及兼职服务人员3713人,服务项目35个,服务网点368个。1992年6月,办事处残疾人联合会成立,通过各种渠道为70名残疾人安置了就业;为10名残疾人安排了个体服务业。1993年9月,街道社区服务公司成立,组建老年健身活动站3处,发展千名老年会员,组织了秦腔自乐班、书法美术班、武术队、健美队。1993年底,张家村街道有烈属54户,残废军人139人,军属587户,残疾人387人,社会救济户2户。1991~1993年,发放抚恤金112480元;社会救济补助635人,共24731元。

本文标签: 街道 残疾人 年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