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膜结构工程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吗?

1917一个叫兰彻斯特的美国人建议用新发明的电动鼓风机把膜布吹起来,使之成为野战医院。和很多专利申请一样,这只是一个想法,并没有真正成为可供使用的产品。

1946年,一个叫沃尔特·贝尔德的人为美军制造了一个直径为15m的圆形充气天线罩,可以保护雷达不受天气影响,让无线电波畅通无阻地通过,从而将这项相隔19年的专利付诸实践。由此衍生出一种新的工业。1956之后,美国成立了50多家膜结构公司,制造各种膜结构产品,用作体育设施、展览场馆、器材仓库、轻工业厂房等等。然而,许多不幸的事件都是由于设计不良、生产粗糙或业主维护不当造成的,大多数工厂都倒闭了。

1960期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Frey Otto先生分别在1962和1965发表了膜结构的研究成果,并与帐篷厂商合作制作了一些帐篷膜结构和索结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西德馆,这在欧洲,尤其是

65438-0968年,来自美国纽约的建筑师Brody和来自哥伦比亚的David Geiger教授共同获得了大阪世博会美国馆的设计权。最初2500万美元的资金一次次减少到250万美元,这个设计团队承受了巨大的挑战。穷的情况下会变来变去,在基地周围堆废土,上面浇混凝土压圈。将钢索网固定在圆环上,然后将膜布固定在钢索网上并充气,这样就开出了一个9290㎡的展厅。

在1968和1987之间,有八个室内体育馆就是这样设计和建造的。在大阪世博会上,盖革成功地向世界介绍了气承式膜结构的新设计技术,但在得到建筑工程界的一致认可后,却面临着所用膜材料的问题。这种膜材料只有7-8年的寿命。在太阳紫外线和风雨的相互作用下,膜布会变硬、变脆、变碎,失去结构性能。只有使用好的膜布材料,这种大跨度的屋顶才能成为永久性建筑。就在这时,美国福特基金会下属的教育设施实验室给了盖革一笔钱,用于开发这种永久性建筑膜。在盖革公司的领导下,与美国杜邦公司、康宁玻璃纤维公司、贝尔德建筑公司、化纤织造公司共同开发永久性结构膜。该产品制造成功。在加速气候实验和确定其物理稳定性后,盖革公司设计了各种结构配件,并确定了建造不同性能膜结构的设计程序。堪萨斯城的建筑师约翰·西弗(John Seaver)率先使用了这一产品,并在加州拉芬(La Fern)建造了一个学生活动中心。此外,吉平还在1973圣克罗拉加州分部修建了充气游泳池(活动屋顶)和学生活动中心。

从此,膜结构在美国开始流行。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