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远征军为什么战无不胜?

鼎盛时期的马其顿领土

在公元前333年至公元前323年的短短10年间,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队几乎所向披靡,所向披靡:打败了当时希腊号称所向披靡的底比斯圣军,血洗底比斯;在东方碾压波斯,击败庞大且装备精良的波斯军队主力;控制地中海,平定埃及;远征印度,打破印度的战象...亚历山大和他的马其顿远征军,像耀眼而短暂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和敬仰。

回望石海

亚历山大时代的马其顿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二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第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国家是古波斯)。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两代马其顿国王,不断完善军队建制,发展军队新的作战方法,率领强大的马其顿军队攻城略地,扩张疆土,把原本地处偏僻的马其顿发展成为庞大的帝国, 其领土东起喜马拉雅山的支脉和印度的西北边境,西至意大利,北至中亚、里海和黑海,南至印度洋和非洲今天的苏丹边境和撒哈拉沙漠。

马其顿原本是希腊北部边境的一个偏远地区。马其顿人属于多里安人入侵时分布在希腊北部的众多部落之一,是希腊人的近亲。但族群复杂,文明开始晚于其他希腊人,处于希腊文明的边缘。所以在帝国兴起之前,这里一直被希腊人视为荒野。

菲利普二世(公元前382年-公元前336年)

公元前359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上台,国家迅速崛起。腓力二世年轻时曾在希腊城邦底比斯当人质,也曾在古希腊奥运会的马车比赛中获胜。由于他对希腊各邦的深刻了解,希腊人不再视他为蛮族之王。腓力二世在位期间进行了多项重要改革,如巩固皇权,消灭部落首领的军事割据,推动富国强兵的改革:加强皇权,限制贵族议会的权力,将军政财权全部集中在国王手中;经济上,采用货币兑换来促进贸易;推动马其顿历史的发展,使马其顿历史与希腊历史长期融合;建立了由国王直接指挥的常备军,并在底比斯军队阵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长矛和盾牌为主要武器,攻防兼备的马其顿方阵。在腓力二世的统治下,马其顿成为巴尔干半岛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

面对马其顿的崛起,希腊建立了以雅典为首的反马其顿联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卡罗尼亚击败底比斯、雅典、科林斯等城邦联军,获得了对整个希腊的控制权。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只有斯巴达缺席),会议同意马其顿和希腊建立永久联盟,以马其顿为盟主。会议决定维持现有的法律和秩序,并决定向东进军波斯。这些都熄灭了希腊人一直高举的自由火炬,科林斯会议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终结。

公元前336年夏天,马其顿旧都皮拉尔正在为腓力二世的女儿举行盛大的婚礼。菲利普二世满面春风,身穿节日白袍,在一群喜庆的宾客簇拥下走进礼堂。然而,不幸就在此时发生了。当腓力二世经过观众席入口时,一名装扮成卫兵的男子突然拔出一把匕首,刺向他的胸口。他没有躲闪,瞬间倒在血泊中。

腓力二世遇刺后,马其顿宫廷骚乱与希腊起义同时发生。但腓力二世之子亚历山大很快平定了马其顿贵族的叛乱,继承并巩固了王位。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大军渡海东征,开启了他征服世界的征程。

马其顿军队远征中最大的敌人是强大的波斯帝国。远征军先后在格拉尼和伊苏斯卡斯河击败波斯军,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叙利亚和埃及。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试图讲和,但被野心勃勃的亚历山大拒绝。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间爆发了高更米拉决战,马其顿远征军再次取得胜利,夺取了巴比伦,波斯帝国灭亡。远征军继续向东,直到印度河流域折回。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庞大的马其顿帝国四分五裂,古希腊历史终结,希腊化时代开始。

途中,亚历山大的马其顿远征军在河流、围城和高山、平原和沙漠中进行了数百次战斗,行程超过10000英里,时间10年。在这场漫长的战役中,马其顿远征军几乎所向披靡。除了亚历山大正确的战略指挥外,主要原因还在于马其顿方阵战术的合理运用以及步兵和骑兵的协同作战。这些都使马其顿远征军在世界军事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远征部队的建立

马其顿远征军主要由重步兵方阵、重骑兵分队和轻步兵与骑兵组成。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期间主要打了四场激战。从这四次激战来看,发挥重要作用的是重装步兵方阵和重装骑兵,而轻骑兵和步兵作为辅助力量,根本没有优势,有时甚至成为远征军的软肋,在多次战斗中屡遭重创。下面我们就简单讲解一下重步兵方阵和重骑兵的准备。

马其顿远征军最强大的部队是重装步兵方阵,即马其顿方阵。步兵方阵起源于希腊方阵。马其顿方阵的创始人是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到了亚历山大时期,一个标准的庞大方阵***16384人由四个组织严密的小方阵组成,每个方阵(约4096人)由一名将军指挥。每个小方阵每排256人,每列16人。四个小方块横向排列成1个长方形大阵,每行变成1024人,列还是16人(有点像中国言情评书里的16一字长蛇阵)。组成马其顿方阵的重装步兵基本由马其顿中上层自由民组成。马其顿方阵的这种军事编制与现代军队非常相似。方阵的基本战术单位是方阵的纵队,即16人,名为Lokos。16洛科人编1辛塔哥马(256人),相当于一个营。一个小方阵由16辛塔哥马组成,相当于1个师。亚历山大在参与人数最多的战斗中使用了两个巨大的方阵。

马其顿方阵整装待发

马其顿军队的重骑兵称为同伴,是由年轻贵族组成的精锐部队。用中国的话说,这是一群“能生育的孩子”。但这群贵族子弟从小刀枪马熟练,充满了希腊骑士精神,有战斗到亚历山大死亡的意志,所以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这种单位的编号通常在1800左右。全军分为八队,每队200人,国王卫队400人。球队由四个队组成,每个队49人。为什么会有49这样的奇数?很简单:列队时,班长在最前面,三个骑兵在后面,五个在后面,以此类推。最后一排是13,全班49人。这种三角阵型是腓力二世发明的,便于骑兵向左右两翼摆动,比波斯骑兵传统的直线阵型更具机动性。每转一次,只要把马头转45度,三角形的边就成了前线,第一排7个骑兵,第二排6个,以此类推。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不影响后面同伴的影响。四队成一条线,位置如尖锯齿;几个这样的锯齿是马其顿骑兵的突击队形。

马其顿方阵示意图

当然,这需要严格的纪律和高水平的训练。各支队的同伴来自同一个省份。他们使用相同颜色的斗篷和旗帜,可以在战斗中喊出家乡的名字。

冲击中的马其顿重骑兵,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长矛都是马其顿远征军的主要武器,这里不再赘述。

战斗模式

在与敌人的战争中,马其顿远征军主要依靠马其顿庞大的方阵,处于中国军队的位置,辅助左右轻步兵和重骑兵。

庞大的方阵,作为钟君,会排成一条长长的横线,纵深16人,兵与兵之间差距很大。马其顿人的长矛通常握在离刀柄3-6英尺的地方(1英尺约为30.48厘米),方阵头上4-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而后排士兵持矛的姿势则是倾斜或垂直于地面。每个纵队的前三名和最后一名都属于关键岗位,所以挑选勇敢、技术好的士兵。在战斗中,整个方阵往往以坚实密集的队形向前奔跑,就像攻城锤猛烈地冲击着敌人的队伍。

方阵的右翼主要是重骑兵。马其顿重骑兵的武器装备与重步兵基本相同。他们都持马其顿长矛,但很难在马背上展示。在战斗之前,他们经常在肩膀上扛着长矛,长矛略微指向下方。冲锋时长矛可以略低于肩,但需要向下倾斜以保持平衡。猛击第一个敌人后,长矛往往留在他体内,不会拔出。丢掉长矛后,继续用剑战斗。等到战斗胜利了,再去找那些长矛。

方阵的左翼由轻步兵和盟军骑兵组成。而左翼轻步兵的队形很长很斜,像一条巨大的链条,可以贯穿重步兵和右翼重骑兵的整个方阵,保持全军互相配合,队形不乱,不被敌人包围。

由于庞大的方阵在战斗中不容易保持密集紧凑快速移动的队形,所以很多战斗任务都是由右翼的重骑兵发起的。根据亚历山大最重要的四次战役,亚历山大的主要战术是先用重骑兵攻击敌人的左翼,然后中国军队庞大的方阵跟进消灭敌人的主力。左翼战斗力弱,咬住对方右翼,有时左翼甚至抵抗不了,但凭借右翼和中国军队的胜利,反过来反击敌人,最终战胜敌人,取得全面胜利。

马其顿方阵必须与骑兵紧密配合,单靠方阵不易取胜。在战斗中,马其顿人会将方阵排列成斜阵,即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斜向外,以便根据具体需要从某一侧包围敌人。一般敌人在马其顿方阵面前不会立刻被杀得七零八落,会像割草机一样敏捷。他们大多会被它困住,尽力避开众多矛头,这正是马其顿将领所希望的。敌人摆在大案板上,刀是马其顿重骑兵。在重骑兵第一次进攻后,它会迅速调转马头,从背后狠狠打击,就像拿刀在案板上剁肉一样。这就需要走和骑的协调,不能晚也不能早。

我们可以看到马其顿军队获胜的主要战术原因在于重装步兵方阵和骑兵。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方阵士兵装备重矛、重甲、重盾,行军缓慢,机动性差,适合速战速决,不适合长时间作战。而且,方阵只有在战斗中保持密集队形,才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一个浪漫的人物-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323),古马其顿国王,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这个历史传奇在西方世界几乎家喻户晓,从历史学家到中小学生。亚历山大曾扬言“直闯世界末日”,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拿破仑曾这样评价他:“亚历山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亚历山大20岁登上希腊北部马其顿的王位。这位年轻的国王在两年之内平定了内乱,并在随后的10年里,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远征军先占领了整个希腊,然后进军波斯,却俘虏了被称为“万王之王”的波斯皇帝大流士,随后又征服了埃及,最后通过开伯尔山口到达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出生在马其顿首都佩拉。他从小兴趣广泛,聪明勇敢。在12岁时,他驯服了马其顿无人能驾驭的凶马Blufalus。看到这一幕,他的父亲菲利普二世大声说道:“我的孩子,征服你的领土。马其顿对你来说太小了!”后来,腓力二世邀请了当时希腊最博学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作为亚历山大的老师。年轻的亚历山大最喜欢的书是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翁》,这两本书描述了古希腊的特洛伊战争。他向往《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的丰功伟绩。

公元前336年仲夏,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遇刺身亡,被征服的希腊城邦纷纷崛起。年轻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两年就平定了暴乱。此后,他将目光投向了疆域辽阔、财源滚滚的波斯。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35000人的军队和160艘战船开始了东征。在离开之前,他放弃了他所有的房地产收入,奴隶和牛群。一位将军不解,问道:“请问陛下,分家产给自己留下了什么?”亚历山大回答:“希望。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会给我无尽的财富!”亚历山大率领部队先占领小亚细亚,消灭了那里的波斯军队,然后向北进军到叙利亚城市伊豆。他打败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并俘虏了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看着大流士豪华的宫殿,亚历山大赞不绝口:“这才像个国王!”“接着,亚历山大征服了叙利亚和腓尼基,并派将领攻占大马士革。后来,他率军南下。经过7个月的艰苦战斗,他攻占了中东文明古城提尔城,并将提尔城的3万居民全部卖为奴隶。在提尔城被围困期间,大流士三世派使者去见亚历山大,愿意出巨资,割让半个波斯帝国来赎回他的母亲和妻子,但亚历山大不为所动。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切断了波斯军队与海上舰队的联系,直捣埃及。当时埃及不满波斯帝国的统治,把亚历山大当成救世主。马其顿远征军未伤一兵一卒进入埃及。亚历山大在地中海沿岸尼罗河三角洲的西部建立了亚历山大城,作为他伟大成就的纪念碑。庆功宴上,亚历山大特别激动。他说:“英雄的伟大在于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不断增加自己的权力,享受美食和少女的美貌。"

征服埃及后,亚历山大率军入侵中亚,在那里遇到了当地部落的顽强抵抗。从公元前330年开始,他在中亚征战近三年。在此期间,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不断反对向东迁移。亚历山大镇压异己,公元前327年离开中亚,南侵印度,占领印度西北部大片地区。他想去恒河流域,征服印度的心脏,但士兵们厌倦了漫长的战争,想家,印度的炎热、暴雨和疾病拒绝前进。亚历山大的军队叛变了,印度的土著人民进行了反击。再加上从小陪伴他的战马Blufalus的突然死亡,让亚历山大心灰意冷。无奈之下,他于公元前325年下令从印度撤军。

公元前324年初,分两路撤回的部队在巴比伦的奥皮斯城会师。由于长途跋涉,部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亚历山大以巴比伦为新都,建立庞大的帝国,准备新一轮的远征。然而,公元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突然患恶性疟疾,于6月13日去世,享年33岁。虽然他在去世前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统一,但他的帝国在短暂的军事征服中很快建立起来,并随着一位强大的创始人的去世而很快分崩离析。

亚历山大的一生可谓是扩张的一生。他的10远征是古希腊军事艺术发展的巅峰。在腓力二世的基础上,他创新了军事艺术,增加了军队侧翼的密度以提高其进攻能力;创立了新型骑兵,既擅长骑马作战,又擅长徒步编队作战,使骑兵成为军队的决定性突击力量;制定了战斗队形各组成部分之间灵活、有机协调的作战原则。在战斗中,他善于集中优势兵力在一个侧翼进行突破,带动全面进攻。恩格斯称他为“古往今来最好的骑兵指挥官之一”。同时,他的军事行动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注重战略基地的建立和巩固,将整风行动与军事行动结合起来。

亚历山大代表了古希腊社会的一个阶层。像古希腊所有著名的奴隶主活动家一样,他具有鲜明的双重性。他东征一方面是为了掠夺,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给被侵略的各族人民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另一方面,他东征的10年是希腊社会的全盛时期。在这前后,不仅希腊文明吸收了东方营养,而且高度发达的古希腊文明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东方传播,对古代东方文明,尤其是中亚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经典战役范例——戈加米拉之战和戈加米拉之战是亚历山大远征军与波斯军队之间的决定性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亚历山大扬长避短,灵活指挥,以必胜的勇气带领马其顿远征军奋勇作战,以少胜多,消灭了大流士指挥的波斯军主力,为征服西亚扫清了道路。

亚历山大与波斯军队作战。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拒绝与大流士三世媾和,率领包括7000骑兵在内的47000人的马其顿远征军东渡幼发拉底河,寻找波斯军队的主力。同年9月22日,亚历山大率部渡过底格里斯河。24日,搜索队报告说,发现了波斯骑兵。为了弄清准确的信息,亚历山大亲自带领骑兵去侦察。据犯人口中说,波斯军队驻扎在戈加米拉附近的平原上。当时波斯军队约有4万骑兵,1万步兵,200辆带镰刀的战车,15头战象。

公元前331年9月29日,亚历山大率领轻步兵和骑兵对敌军的部署和整个战场进行了一次彻底而全面的调查。根据侦察,亚历山大掌握了波斯军队的阵型配置:全军分为两个阵型,前面阵型的两翼是骑兵,中间是步兵,后面的阵型全是步兵。中心前方是象队,左翼前方150飞轮战车,右翼前方50刀轮战车。中央方阵由波斯皇帝部队的步兵、弓箭手和骑兵组成,由大流士直接指挥。亚历山大根据波斯军队的部署特点,根据自己的实力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在中央布置密集的马其顿方阵,在两翼部署骑兵和轻步兵,在马其顿方阵的后方部署后方方阵,两个方阵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一线部队两翼外还有两道防线,与一线呈斜角。如果一线被敌包围,侧卫迂回到侧翼迎击;如果敌人要绕过侧翼攻击,侧卫直接攻击敌人侧翼;如果敌人不这样打,侧翼警卫会向内旋转加强方阵。在一线中央方阵前,他精心埋伏了一些优秀的弓弩手和一支标枪队,与波斯军队的大象和战车作战。从整个部署来看,马其顿军队的阵型是一个很大的空心正方形,机动性很大。侧翼后卫可以面向任何方向,可以在任何地方形成锋线。

公元前331,公元前1十月的黎明,决战开始了。亚历山大带头发起进攻。他带领他的部队向右侧,假装攻击波斯军队的左翼。看到这种情况,大流士深怕自己的盟军到不了平坦的地方,从而使刀轮战车无用武之地。于是他急忙命令自己的左翼部队大迂回,迂回马其顿军队的右翼,阻止亚历山大向右翼延伸。亚历山大也明白大流士的意图,命令右翼迅速进攻。波斯军队在数量上具有压倒性优势。即便如此,马其顿军队还是挡住了波斯军队的冲击。不一会儿,波斯军左翼出动一辆刀轮战车,试图打散马其顿方阵。亚历山大命令标枪兵把车马一起用箭射死,然后乘势用长矛刺死马车夫。虽然波斯军队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但勇敢的马其顿士兵拼死抵抗,抵挡住了敌人的连续冲击。接着,大流士调走所有方阵,命令左翼骑兵绕过马其顿军右翼,迅速迂回至后方,企图形成决定性包围圈。马其顿军队的形势非常危急。

马其顿方阵对波斯大象

在这关键时刻,亚历山大很冷静。他命令全军收缩队形,避开敌人的尖锐态势,停止迂回穿插的敌人,以一部分兵力攻击迂回的敌侧,寻找歼击机力挽狂澜。因为波斯骑兵已经绕过了马其顿军队的右翼,中间和左翼出现了缺口。亚历山大迅速抓住这个机会,命令突破附近的所有骑兵和方阵组成突击队,亲自带队向突破处冲去。马其顿士兵像洪流一样冲过突破口,奔向大流士的钟君。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大流士不知所措。看到四面八方的马其顿人都很兴奋,本来就忧心忡忡的大流士也就不再不愿打仗了。他调转马头,先跑了。群龙无首的波斯军队的左翼突然失去了立足点。马其顿军队变得越来越勇敢。连续几次冲锋后,终于突破了波斯军的包抄企图。

与此同时,马其顿军队左侧的战斗也在激烈进行。由于马其顿军队右翼的斜向推进,左翼落在右翼后面。此时部署在波斯军队中的右翼部队并不知道大流士已经逃跑,也没有听到左翼被击败的消息,他们还在继续战斗。他们绕过马其顿军队的左翼,从侧面进攻;从正面一路进攻。马其顿军队的左翼受到两面夹击,立即派人到亚历山大救急。于是亚历山大停止追击,带领骑兵返回增援。他们首先遇到了波斯骑兵。此时马其顿军由前而后夹击,波斯军无力招架。他们听说大流士逃跑了,没有斗志,纷纷逃跑。亚历山大率军乘胜追击,追击50余公里。

高更米拉之战,亚历山大指挥4.7万马其顿远征军,击败大流士百万大军,彻底击溃波斯军队的抵抗,取得了十字军东征的决定性胜利,成为军事史上的典型。

历史评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马其顿远征军与亚历山大的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这支军队在亚历山大个人意志所在的地方随处可见。随着亚历山大野心的膨胀,这支军队也迎来了全盛时期,但随着亚历山大的英年早逝,这支军队也出现了分裂。虽然擅长战斗的马其顿远征军随着亚历山大庞大帝国的崩溃而土崩瓦解,但在当时,也就是公元前350年,从战斗精神和战斗质量来说,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装备精良,武器齐全。除了举世闻名的马其顿方阵,还包括骑兵、轻步兵、弓箭手、投石兵、攻城兵、工兵,甚至还有一支医疗分队。才华横溢的亚历山大将这一切统一起来,使之成为高度专业化的战争机器。

从马其顿远征军短暂的历史来看,除了精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士兵之外,一支强大优秀的军队也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一个能冲锋陷阵、冷静睿智的优秀指挥官,这也算是马其顿远征军留给后人的反思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