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镇的历史沿革

合浦自珠海、秦汉开埠以来,就是中原商人沟通东南亚的重要集散地。为了加强合浦对外贸易的地位,历代王朝都设立了直接以地域特色命名的行政机构,如梅川都城、竹关县、海门镇等。唐宋以来,史书甚至称之为:“宣示文物之繁荣,堪与中朝,亦为东南大都会。”到了明清时期,连州古城府城不断扩大,“一周有一千多尺”,也就是说连州的周长已经超过一千尺,长达三四公里。

与此同时,依托西门江进行交通运输的各类专业市场也逐渐形成并自成体系。明代建成的有城宣街(今中山路)、朱桓街(今北河一带)等22条街道,清代建成的有纪屯街、为民街(今东围)等17条街道。呈现出“府城东来迎海涯”、“无数商贾自来”、“总听欢呼动六街”的繁华景象。

据史料记载,当时连州古城内约有1300家店铺,外商还在连州修建了行会等各种贸易机构。牛尾、岗洼街、娄星街、槟榔街(现西华路)等专业市场街在富民路、中山路、西华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因此,连州市成了繁华的“天涯港城”。以西门河水运枢纽为集结地的贸易带空前繁荣,天涯布城的商旅景观被评为“杨炼八景”之一,为历代诗人、词人所称道。

宋代连连使臣在诗中写道:“商贾夸合浦贱,民乐占城米。”合浦珍珠大丰收。商人来到连州的珍珠市场,也对珍珠的价格感到高兴。朱民也很满意占城(今越南)商人带来的大米。这是宋代朝廷向连州安南开设的民间贸易市场,是连州贸易的真实写照。

在明代连州知府朱琴的《连州八景》一诗中,有两首描写连州古城商业繁荣的诗句。

一个是《天涯帖录》:

天涯何处无寂寞枕,南来胶州路漫漫。

地面不断与七方山相连,边界连草黄。

人络绎不绝,旅途饱餐。

我最喜欢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统一,* * *神圣欢乐。

在诗人的笔下,地处边塞的连州城,“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旅途饱餐。”在掌权者眼中,这就是人们所期待的“玉堂”盛世。虽然有夸张装修之美,但连州的生意红火确实是事实。

第二,港口城市拥挤不堪:

城市里杂七杂八,更喜欢居民平凡而阴。

地柜相媲美,烟火自晨昏。

煮饭没有饥饿感,喝村醪醉人。

自然是神圣王朝更贤惠,繁华民风自还。

诗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商店和居民楼混杂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参差不齐的城市布局。早晚炊烟升起的时候,城市里弥漫着米香和自制米酒的醇香。不时有去祭祀的居民路过,安居乐业,娱乐休闲的良好社会环境。“楼台楼阁相媲美,连城烟花自晨昏”是连州古城规模的写照。

明代描写连州古城繁华的诗很多,“港城居连州知府饶秉鉴”诗与朱琴相同:

港城东临大海,城内烟火从阳台升起。

几个俊男互相竞争,无数商家自来。

民俗喜今朝,柴门当开故人。

神圣王朝自然有钱,常听欢呼,动六条街。

西门古渡边,天涯邮路,人来人往,旅游爆满。在阜阳城人口中更是常见“地柜相媲美,烟火自晨昏。”从富阳城东,海门连城,几个于君相互竞争,无数客商来来往往。“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往来的商人,不再靠树摆摊,而是在‘总听欢呼声,动六条街’做生意,这就是连州城里的‘街’。

明代是连州市场的鼎盛时期,奠定了连州古城的市场布局。连州的老年人都知道这条街的名字叫“狄威街”。其实早在明代,连州就有富民集市、西门城、为民集市等市场。最初,这些市场没有固定的日期和固定的地点,只是一种货场式的交易场所。比如富民卫、西门城设置在西门河附近,方便河道通航,是秦连古道的必经之路。每当水陆运费到期,这一带就成了货物集散地,货物卖完了,交易地点就只剩下下一个清算。有商品就成了集市,没商品就成了空地。称之为“公平地”是连州方言的特点。后来,随着货物分配交易的规律性,有了一个既定的圩田日,或每周三、周五,或每单双日。有了定期的商业交易,就有了固定的市场。此后,除了富民围和西门城,今天的富民路又增加了一个溃坝市场。

民国初年,东郊场(今农垦大修厂北侧)设东安市场,大粉坡设Xi安市场。至此,连州古城四面八方都有了固定的集市。最大的是为民集市。

清朝中期,有100多家店铺。

此外,连州古城的大街小巷还有一些专门的市场,如专门经营岗洼的岗洼街(连州布民南),专门经营竹制品的娄星街(北村东),专门经营槟榔的槟榔街(今乐康街至水产琼脂厂)。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古代集市的街名。

在连州的古市场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牛尾”。连州“牛尾”创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地址在今东山寺南。起初,牛尾的面积很小,只有两亩左右。但随着牛博会的固定化和交易量的不断增加,牛市每一个交易期的交易量都增加到500笔以上。邻县的牛交易也以合浦牛会上的聚集而闻名,交易会的会期也从正月初一、十五缩短为七天。后来又缩短为农历三、六、九日的正规牛会,牛会期间交易的牛数保持在800头。为了适应牛市场交易的日益扩大和稳定,合浦牛市场进行了多次搬迁和扩建,最大一次扩建到十亩。朱桓村(东山寺以北)和云堂口(合浦二中西南角)都曾做过牛市场,最后迁回刚建时的市场,一直沿用至今。牛市上每天都有秦、连、方、凌等地的牛贩子和农民从四面八方赶牛入合浦,一用就是150年,这在岭南市场发展史上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