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中秋节民间崇拜习俗

台湾省中元节民间祭祀习俗大全

中国农历新年有“三元”——上元的正月十五,中原的七月十五和夏媛的十月十五。其中,“中秋节”是一个因为时间的巧合,三个家庭合二为一的节日:这一天也是普通人祭祖、祈福、表达对历史的崇敬和对祖先的怀念的日子。

Ullambana佛教仪式(农历7月15日,赎回已故祖先的灵魂)

“玉兰本”的原音是梵文“乌兰坡”,意为“拯救颠倒”。佛教徒认为,痛苦的人生就像倒挂在树上,痛苦不堪。佛教徒为了避免众生受苦,在寺庙里念诵《眼虫经》,给鬼鬼食物。这个习俗据说起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德高望重的目连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拥有最神奇的力量。一天,当他在天堂旅行时,他父亲的灵魂告诉他,他的母亲正遭受着地狱里恶灵的折磨。原来他妈骂和尚吃狗肉是因为他不守规矩。她死后被送进地狱,被饿鬼折磨。

木莲想把盛在碗里的米饭拿给妈妈,但是米饭一进去就被火焰烧成了炭灰。他别无选择,只能求佛祖教他如何救他的母亲。佛祖说母亲罪孽太深,只好用一盆列出所有的果子,“供养十大德,孝敬大众之恩,拯救焦灼之境。”木莲做到了,果然让母亲摆脱了倒吊的痛苦。佛教“目连救母”传入中国后,恰逢中原中秋祭祖。其实佛教要“普度”水陆之鬼,道教要“赦罪”恶囚,儒家提倡“仁”,都是相通的。这样,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就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

祭祖

在中秋节,家家户户都用丰盛的酒肉祭拜祖先。人们认为祖先死后变成了鬼,所以祭祖一直是一项重要的活动,追求未来,缅怀祖先是审慎的。人们在这一天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崇敬。这一天,台湾省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大街小巷,门口商店,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人们点着香烛,献上三祭,烧纸。

中原普渡

人们俗称“中秋”为“中秋普渡”,称农历七月为“鬼月”。传说地王菩萨发愿帮助一切众生,所以每年的七月一日,阴间的鬼魂被允许回到师洋探望他们的亲戚朋友和后代,直到七月底鬼魂才被召回地狱。

死人在7月15日统一,为所有鬼魂举行大拜拜,让他们享受盛宴;到7月30日,关上鬼门,让鬼回归冥界。农历七月初一,鬼门关一开,所有的鬼都从阴间来到人间。从7月初开始,为了避免打扰他们的假期,所有的驱鬼活动,如向恶灵献祭,暗访,神灵在全国各地游荡,都被暂停。人们为了保平安,婚丧喜庆,不敢轻举妄动。很少有人选择在七月结婚、搬家或开业,因为七月禁忌已经成为台湾省的民俗。即使你不相信,也无法回避。

农历七月初一“鬼门关”到三十“鬼门关”,家家户户都要供奉素饭。“普渡”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私普都”是以街道、村落等居住单元为主体的普都。七月初一到初三十,大家安排时间轮流去普渡。普渡的下午,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上丰盛的菜饭等食物。每道菜上放一根香。“公案”又称“庙案”,于七月十五日举行,俗称“七月半”,以各村寺庙为中心,由寺庙官员主持。“公仆”时期,庙里设坛。祭坛前的神桌摆满了各种供品(面粉做的鸟兽、鱼和水生动物、历史人物等。).祭坛旁边贴着一张纸糊的“大师大师”,他是冥界的鬼王,给各种阴鬼分发供品,“大师大师”头上还顶着观音菩萨的监督。

“大师大士”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纸盒,左边是翰林院供文人孤魂安息,右边是通贵院供其他孤魂安息。普渡的最后会有一个“焚主”的仪式,要求鬼王把所有的鬼都召唤回冥界。普渡有各种供品,但是不能用面。金纸也有很多种:福金、银纸、方金、寿金、经纸、库钱等。烧香后立即烧香更衣,然后继续在祭品上接香。一般三香后烧金纸。抢孤儿是中原普渡的最后一个活动。7月30日晚上,在“鬼门关”附近,普渡广场已经搭起了高高的平台——“孤儿棚”,摆满了各种供品,抢孤儿队伍整装待发。

宜兰头城最知名的抢孤儿活动,延伸到旧体制。“孤儿棚”分两层建造,下层是数根几层楼高的柱子,用来支撑“孤儿棚”,上层是十多个堆满祭品的“孤儿垛”,每个都有十几米高。祭品包括食物和纯金牌,还有一面“顺风旗”。参与孤儿抢劫的人被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孤儿专栏。在主持人的一声令下,各队争先恐后地爬上自己的孤儿柱,先攻下孤儿棚,先扔出祭品供人抢,再爬到孤儿堆顶上抢“顺风旗”和金牌。据说抢到“风旗”可以获得鬼神庇护,还可以满载而归下海捕鱼。传说抢孤儿的起源是因为怕普渡时聚集后有鬼出没。当鬼在抢孤儿的时候看到一群比自己还凶的人,会吓得逃回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