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的秘密历史

感谢您阅读本文!欢迎关注“炊具”,阅读更多精彩有趣的考古文物故事!

1901年,一个名叫斯坦的英国人开始了他在新疆的考察之旅。这一次,他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发现了一些刻有奇怪文字和精美丝绸面料的木简...

斯坦因的发现使尼雅这个埋藏在流沙中近2000年的遗址进入公众视野,100多年的多次考古发掘使其声名远扬。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缎紧身胸衣为代表的各类面料;众多鲁文竹简(屈,1声);来自埃及的玻璃珠...每样东西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每件文物都有一个故事。

本期炊事员带你走进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看看丝绸之路上的精致古国~

斯坦因在尼雅的发现震惊了他,于是尼雅成为斯坦因每次出访中亚的必经之地。他一生四次来到尼雅,带走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大量梵文、巴鲁简牍、钱币、绘画、壁画、石刻等。

1931年2月,斯坦因在尼雅之行中发现一枚汉简。虽然碎了,但上面的字还是清晰可辨:“韩晶绝对是来自(事物)的王承书……”

“成书”字样的出现,说明这份汉简记载的内容是典型的汉代“下文书”。简单来说,就是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发号施令的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式。

这句话虽然简单,却说明了三件重要的事情。

首先——证实了完美状态的存在。

说到圆满之国,我们可能会想到“鬼吹灯,古城”,神秘莫测,地下埋藏着无价之宝。但艺术创作必须来源于现实,历史上确实存在完美的国家。

二是印证了史书上对该国的记载。

很多史书都有关于至善之国的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班固写的《韩曙》。

通过这一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京畿从长安的位置,再结合其他几个参照物,可以判断京畿国的大致位置,但这份汉简和更多文物的发掘,证实了史书记载的京畿国的位置是正确的,也让人们对京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就在这里。

第三,京畿是汉朝中央政府管理的小国。

汉简中写着“荆王珏”要有所为,证明荆爵归汉朝管辖,是汉朝的属国。而国家的领导人被称为“国王”。

在影视剧中,胡八一和杨萍去精觉古城寻找鬼洞氏族。他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遇到了强烈的沙尘暴,掉进了一个山洞,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坟墓…..

实际的完美国家是什么样的?

从史书上“480户,3360人,500兵”这句话可以知道,京畿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国家,只有480多户,3000多人,可能还不如当时中原的一个城市大。

塔克拉玛干沙漠不适宜居住,少数绿洲是人们生活的天堂。景觉人居住在其中一个绿洲。经过考古勘探,有一条河穿城而过,河两岸都有人居住。这条河就是尼雅河。

与其说是一条河流穿城而过,不如说是精英们选择了靠近水源的地方定居。在水利设施不多的古代,靠近江河湖泊是绝对的生存之道。世界上所有古文明的故事里,都有一条大河。

从遗址平面图可以看出,净觉国南北狭长,东西狭窄,有点像鞋底的形状。

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房屋遗址,在北部和南部都有。许多住宅区旁边都有饲养牛羊的围栏。整个遗址内还有各种果树的遗迹,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可以用来制作陶器、弓箭等生活用品。

丰富的考古资料表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有,生活应该不错。和其他地方相比,没什么神秘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日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尼雅遗址进行发掘,收获颇丰,尤其是1995发现并清理的两座墓葬,规格很高。它们被命名为M3和M8,M8叠加在M3上。

墓中有丰富的随葬品,还有刻有“王”二字的陶罐,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文胸也出自此墓。虽然墓中没有直接表明墓主人身份的印章等物品,但这些高规格的随葬品表明墓主人很可能是该国的国王之一。

要说尼雅遗址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物品,丝织品绝对能排第一,尤其是织锦。基本件都是教科书级别的,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技术。因为我写了一篇详细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今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预言?),这里就不说了,大家看看其他的。

首先说一下《皇妃后嗣万岁》

这幅挂毯出土于M3墓,与M8有重叠关系。这种写有“诸侯后裔万岁”字样的织锦,是汉代织锦部门专门为地方诸侯织造的一种婚礼织锦,应该是中央政府送给景觉王的。

尼雅遗址出土的挂毯大多是汉晋时期四川成都制作的,这件也不例外。

你为什么确定它们是蜀锦?

从时间上看,蜀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川成都,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四大锦中最早的一种。历史上,四川的蚕桑纺织工业非常发达,古蜀王叫蚕丛。从兴盛时期看,汉代是蜀锦的兴盛时期,政府在成都设置晋官监督蜀锦的织造,影响深远,以至于成都至今仍称锦官城、锦城。

锦缎是一种色彩鲜艳的提花织物,织得很厚。简单地说,织锦不同于其他丝绸面料。它的颜色和图案不是织好后染色,而是直接用彩线织成的。

经线和纬线交叉形成布。想象一下,如果你要织一块宽20厘米、长20厘米的布,每厘米有100根线。对于每一根纬线,你需要把这2000根经线上下分开,让它们形成一个开口,把纬线放进去。如果是单色的线,就好操作了。反正上下线程数是一样的。有个开口就行了,很好织。

但是如果你想织一匹50厘米宽的马,每厘米有150根线,而且不是单色的,那么你想用五种颜色的线织出一个图案该怎么办呢?

原来的织锦差不多有50厘米宽,每厘米有170根经线,分为白、蓝、红、黄、绿五种颜色,因为在汉晋时期,织锦是用经线来表示花朵的,所以要织出不同的图案,每织一纬都要重新整理一次五色的8500根线。

这种排列组合是天文数字,织工很难记住。即使有先进的踏板提花织机和预制的花书,要做出这样的织锦还是很困难的。所以丝绸面料有几十种,只有锦缎在金字旁边,自古就有“寸锦为寸金”的说法。

踏板织机本质上是一种显示垂直经纱图案的织机。使用前根据每根纬纱和经纱的排列顺序分成不同的组,每组由一个踏板控制,称为综。一般来说,控制背景色叫地面一体化;图案的颜色称为综丝。

经纱组合太多的话,织机在纵向上会特别长,后期的组合就不太好织了,所以织一台织机不能有太多的经纱组合,所以汉代织锦的花纹不会太大,有的挂毯会很大,但是你仔细看的话,花纹都是圆形的,一般几厘米一个。

织锦中每多一种颜色,都不是排列组合的增加,而是计算量的增加。所以当时织锦的颜色不多。三四色的锦缎,挺厉害的。而且这种织锦和“五星”织锦一样,有五种颜色,是汉锦中最鲜艳的,可见其价值。

除了这块织锦,我个人很喜欢这块织锦,是尼亚遗址431号墓出土的。这种织锦做成枕头的形状,两边上翘,顶端有一个鸡头,所以叫鸡鸣枕。

鸡鸣枕是一种随葬用具,一般放在死者头部下方。

汉代最常见的织锦是以蓝色和红色为底色,这在尼雅遗址出土的织锦中也有所体现。

汉代基本上用植物染料染丝线。植物染料使用从花、草和树的茎、叶、果实、种子、皮和根中提取的色素作为染料。普通的染色植物用一些媒染剂比如明矾会呈现出很多颜色。

汉代的蓝色一般都是用兰草染的,凡是能染成蓝色的都成了兰草。汉代的红色最早是由茜草上色的。然而茜草染的颜色很深。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了红花,并逐渐改进了染色技术。到了初唐才得到了非常艳丽的“真红”。

汉唐时期,成都产的红锦非常有名。敦煌博物馆有一份文件,说的是当时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所卖的面料,开头是:“西川织锦,红川织锦,软锦……”。谈论蜀锦,还要强调红锦,可见红锦的受欢迎程度。

尼雅的废墟里,“长生久之子”“安乐绣子”“万事如意”的织锦都是红色的。

这种汉代隶书中的吉祥写法,结合“云起”纹、神兽纹、山茱萸等花草,体现了汉代中原人的审美。

织工将这种审美融入丝绸面料,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流向各地。得到它们的人用它们来制作衣服、裤子、鞋子、枕套和钱包...丝绸面料在中原,但这也是他们的生活。

新疆干燥的气候使得许多丝绸深埋了一千多年,依然光亮。它们就像一把钥匙,你可以用它打开1000多年前的时光。

当时的京畿虽然是个小国,但却是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站。

按照东西方向,丝绸之路可以分为东、中、西三段。基本上每个路段分为南北两路。完美之国位于丝绸之路中段的南段。

丝绸之路漫长,大漠无垠。无论商人、僧侣还是政客,这条路都不好走,绿洲成了他们一路上唯一可以休息的地方。

精致是最重要的一站,人员交流,货物交换。因此,这里出土的文物呈现出非常多样的特点。

其中最重要的是鲁文竹简。

鲁文是一种看起来有点像蝌蚪的文字,现在已经不用了。1901年,斯坦因首次在尼雅发现了这种写法。

巴鲁文是一种古老的汉字,起源于古代肯德拉地区(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巴基斯坦以北,阿富汗),后来逐渐流行于整个中亚地区。2200多年前,随着此地一系列民族的迁徙,巴鲁文逐渐向东传播。考古学家在新疆昆仑山北麓、天山南麓、罗布泊沿海,除尼雅外,都发现过鲁文竹简。

目前,在尼雅遗址发现的慈鲁简牍至少有700多枚。根据文物专家对这些竹简的解读,可以看出这些竹简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等各个方面。可见,在当时,词禄语应该是全国日常使用的语言之一。这些材料对研究该国的历史和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大量鲁语简牍的发掘也有助于语言本身的研究。

除了鲁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元素——佛教。

圆满之国的人信佛。

仔细看尼雅遗址的平面图,不难发现,所有的房屋和果园都是围绕着一座佛塔布置的,佛塔在整个遗址的中间,想必是该国人民生活的中心。

历史教科书上有一句话:洛阳白塔寺的修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是的,佛教早在东汉时期就传入了中国。按照白马寺修建的时间,距今已近2000年。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有陆路和海路两种观点。陆路就是进入新疆,然后扩散到中原。所以净觉寺这样的国家会比中原地区的人更早接触到佛教。佛教刚进入中原时,净觉寺的信众应该不少。他们把佛塔建在正中央,出土的博禄木简中有很多“僧”“长老”等字样。

除了中原的丝织品、西方的八鲁文、佛教等特别明显的文化元素外,尼雅遗址出土的很多文物也与通信有关。

来自埃及的大量带有蜻蜓眼睛的玻璃珠、粘土印章和浮雕上的头盔和盾牌,以及其他希腊神话中的神;家具、木板、壁画上的大象图案和有翼兽;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硬币…..

在时间的长河中,景珏国并没有活跃很久。西汉时期与汉朝友好,关系很好。但到了东汉时期,又被鄯善国吞并。后来随着河道和环境的变化,整个精觉国被埋在地下。

时间长河中的完美国度并没有那么神秘。是一个“方方面面”都很小的国家。这里的人们信佛,种地,养牛羊,制作精美的工具和手工艺品,和中原地区没有太大的区别。

时间长河中的美丽乡村,保存完好的文化风貌,是研究汉晋时期塔克拉玛干地区聚落形态和生产状况的重要参考。也是探索丝绸之路南道、东西方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佐证。

1.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墓地M8发掘简报[J].余志勇。文物. 2000 (01)

2.尼雅遗址农业考古报告[J].韦斯。西部考古. 2018 (01)

3.汉代净觉国与尼雅遗址[J].梅琳村。文物. 1996 (12)

4.从出土文物看唐代以前新疆纺织业的发展[J]。吴敏。西域研究. 1996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