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苗族发展现状

人口分布:

到1990年末为111.099万。黎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的黎族苗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弥、定安等县,与汉族杂居。现有人口130多万。黎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其文化特征与中国南方的壮、布依族有着密切的联系。黎族分为齐、萧、润、赛、美孚五个支系。

历史渊源:

黎族起源于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与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傣族关系密切。早在秦汉以前,有一支“骆越”从大陆渡海至海南岛,海南岛的居民在隋朝被称为“廖立”,即黎族的祖先。"黎"作为黎族特有的称谓,一般认为是宋以后"俚"的变形。黎族人自称是海南岛的土著。他们在海南岛已经生活了3000多年。

新中国成立前,基本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生活在保亭、乐东、白沙三县交界处五指山腹地的一万多黎族群众,至今还保留着原家庭公社残余的“亩制”。黎族人民具有光荣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特别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他们同汉族和苗族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黎族和苗族杂居的五指山地区是海南岛主要的革命根据地。

语言和写作:

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有不同方言。由于长期与汉族接触,许多黎族和苗族人汉语流利。使用中文,在1957中设计了拉丁字母的黎语方案。

宗教文化:

追求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的迷信很重。汉族附近地区受道教影响,基督教传入部分地区。在乐东的范阳地区,村里有教堂。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和众多的民间故事和歌谣。民间乐器有口弓(口弦)、鼻箫、“拜”(排箫)等。

习俗和社会:

大多数黎族人同姓而居。过去有婚后“足不出户”的习俗。黎族妇女穿无扣上衣和裙子,有的地方穿套头上衣,用骨管、绣花头巾、耳环、衣领、手锡等扎在脑后。女性纹身一般纹在脸上,手背,赤脚。20世纪40年代以后出生的女性已经不再纹身了。男的头发扎在额头或后脑勺,外套无领双排扣。

传统的船形房屋过去居住在五指山的中心地区,山区黎族的房屋从侧面看呈金黄色,以茅草为屋顶,以竹子为框架,以竹子或树枝为围栏,以泥土为墙壁。这种房子的屋檐很矮,离地只有一米。黎族村落大多位于山谷缓冲的坡地或山间盆地,周围树木茂密。平原上的村庄周围种植着多刺的竹子,形成一个营地,因此它被称为“李赛”。黎族传统民居以草堂为家,称为“船形草堂”。据说,这个住宅的形状象征着黎族的祖先乘船漂洋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