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红茶的历史

据《湖北通志》记载:“同治十年,修订、浦、宁、成、山五县抽牌送茶派章程,包括红茶、老茶。”这里的老茶指的是老绿茶。可见,老绿茶的生产历史已经超过100年。1890年左右,蒲圻杨楼洞开始制作筐炒茶,即茶叶炒制后,碎成块,装筐(每筐2.5公斤)运到北方,称为筐炒茶。后来以老绿茶为原料,经过蒸压,发展成为老青砖茶。

青砖茶是由老绿茶压制而成,主产于湖北省。清代产于浦西羊楼窑洞,故又称“窑洞砖”。青砖茶的砖面印有“川”字商标,故又称“川字茶”。到了近代,青砖茶被搬到浦银赵李桥茶厂集中加工压制。

老绿茶主要产于湖北咸宁的浦阴、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县,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90年左右,蒲阴杨楼洞开始制作筐炒茶,即茶叶炒好后,打碎,装入竹篮(每筐2.5公斤)运到北方,称为筐炒茶。大约10年后,山西茶商在羊楼洞设寨试种砖茶,随后俄国商人也在汉口设寨镇压。压制工具先是木夹,再是牛皮夹,再是机压,压制成砖形茶,以每盒砖数命名,分为二七、三九(每片2kg)、四儿(每片3.25kg)、三六(每片1.5kg)四种不同规格。“二七”“三九”青砖销往西北各地,以包头为集散地,统称“溪口茶”;“24”“36”青砖茶销往内蒙古,出口蒙古、苏联等地,以张家口为集散地,称为“洞口茶”。近40年来,为了统一商品规格,只生产“三七”青砖茶。1910-1915是青砖茶历史上的高峰期。包括湖南、江西部分原料制成的砖茶,最高年产量达到48万箱(每箱54公斤)。后来由于战争灾难,销售受阻,产量锐减。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大力扶持边销茶的生产,使得老绿茶的生产死灰复燃。1977年产量达到8000多吨。1978-1982年由于边销市场需求变化,年产量跌破5000吨,1983年恢复到7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