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建筑的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官方建筑完全规范化。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作品守则》,还有其他书籍,即《营造法式》和《园冶》。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这一时期用砖建造的房屋突然增多,城墙也基本用砖建造,用砖建造的“无梁厅”也出现在大型建筑中。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地域特征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园林成就斐然。

明清建筑突出梁、柱、檩条的直接结合,减少斗拱作为中间层次的作用。这样既简化了结构,又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用较少的材料获得更多建筑空间的效果。明清建筑也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在此期间,在中国常见的无梁大厅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总之,明清建筑艺术并没有一味地走下坡路,而是仿佛地平线上一抹即将消失的夕阳,依然熠熠生辉。

明清时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由于各种手工业、商业、外贸、军事据点和交通枢纽,景德镇、扬州、阿哈瓦、厦门等各种乡镇在全国各地涌现。这时候各城都建起了砖城、护城河、省会、府城、州县,各有各的规矩。现存保存完好的城墙是奚梦瑶安。建于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唐代在长安皇城基础上扩建。它是在明朝隆庆四年(1570)用砖砌成的,一直保存至今。明代Xi安城西、南城墙与唐代长安皇城基本相同,东、北城墙向外扩张了约三分之一。墙高12m,顶部12-14m宽,底部15m宽。城呈长方形,南墙长4255米,北墙长4262米,东墙长1886米,西墙长270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的四面都有城门,每个城门的城楼有三层:城楼在外,箭楼在中,主楼在最里面,是城的正门。瞭望塔和主体建筑用围栏连接起来形成瓮。在城墙的每个角落建一个角楼。城墙上每隔120米有98个敌台(马面、墩),在台上建有敌塔,供士兵遮风挡雨和储存物资。城墙顶部外侧还有5984个雉谍(城垛),有城垛和口,用于射箭和了望,内侧有一个无城垛的女墙,防止行人坠落。这座城市周围有一条护城河。整个城墙气势磅礴,形成了科学严密的古城堡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