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太极拳的呼吸问题

如何理解太极拳的呼吸问题

呼吸是太极拳运动中的一大难题,涉及到太极拳的内功以及与气功、拳架、推手、武术的关系。其实太极拳的内功主要是气功(当然也包括滋补功夫)。

太极拳呼吸法综论

所以有人说,“太极拳是气功最好的动态形式,气功是太极拳的内功。”还有人说“太极拳是高级气功”。正是因为太极拳是一种动静结合、内外兼修、情志力量结合、精气神凝聚,集健身、护体、健脑提神、延年益寿滋补于一体的高级功夫,所以太极拳运动才得以数百年经久不衰。不像有些功法,一时繁华,慢慢淡去,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遗憾的是,人们对太极拳的内功,尤其是他的呼吸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说到呼吸,往往就是“自然呼吸”这个词。有些人甚至提出一些关于呼吸与运动关系的论点,称之为“故弄玄虚”,这不是科学的态度。翻阅一些太极拳的著作、文章和资料,对太极拳呼吸作用的机制和方式,如内呼吸与外呼吸的关系,内呼吸与外呼吸与拳法动作的协调等,还缺乏系统而清晰的阐述。有人强调打太极拳时呼吸要“细、缓、深、匀”,但刚柔并济、速度交替的陈式太极拳中,很多动作需要刚劲有力,包括跳跃、跳跃,甚至杨式、吴式的快架都有快动作。怎样才能让呼吸“细、缓、深、勺”?有的拳法理论讲的是开呼吸一起,有的主张开呼吸一起。根据陈太吉传“处处有开合”、“中开中合”的拳法理论,有的拳法是“上开下合”同时进行(如白鹤亮翅),有的是“下开上合”(懒于扎衣等)。),以及“背上开胸”和“背上合胸”。有些人机械地画出一个呼吸和吮吸、前进和后退、战斗和转化、发展和储存、伸展和弯曲、下降和上升、倾斜和向后倾斜的清单,无法完全解释清楚。推的话不用喊,抬膝撞挡的话也可以吸。再比如肘关节后滚时,拦截力量产生,吸力也是一根头发,不是蓄。也就是说,拳论中“收腹、吸气、提肛”的说法是强有力的,所以“吐纳”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

此外,还有一些人讲“太极传内功”“太极传气功”,但只讲静功的练习和桩功的元气,或者真气、中气、宗气等内气的运行。而这些内气和肺呼吸的运行与拳架的运动之间的关系却没有被提及或充分说明。所谓的《太极传内功》和太极传拳架还是两张皮,最多当基本功用。讲内功的往往众说纷纭,有的说“灵感回归田单”;有的说“呼出的气沉入腹部”,也是没有定论的。

陈新功对陈式太极拳的解说,强调了内气运动与某些拳法的关系,但也未能阐明内呼吸与外呼吸的关系。当代一些著名的太极拳学者反对太极拳和周天工的结合。其实周天功是气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经络理论的组成部分。不谈论周天工(内呼吸),很难理解太极传的呼吸法。所以在之前的所有太极拳课上,几乎每次都有学员提出太极拳的呼吸问题,要求教练解答。答案往往是“自然呼吸”,很难满足学员的要求。据陈兆奎介绍,有人练陈式太极拳,但不知道呼吸规律,就憋气,发生吐血事故。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呼吸问题应该引起太极拳爱好者和太极拳专家的重视和研究。笔者练了30年拳,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个重要的话题。但自师从陈兆魁先生学习陈式太极拳以来,一直在实践中摸索和认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人,阐述以下拙见,供同行者参考,望给予批评指正。

第一,人体与宇宙同呼吸。

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巨系统。其特点是:第一,这个庞大的系统本身有很多层次;二是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即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太极拳是以易经、道家太极阴阳理论、导引呼吸养生之术、古代兵法为基础的健身防身法宝。毫无疑问,“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也应该体现在拳法中。

有人把“天人合一”的观点称为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人体和宇宙是一个统一体,人体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宇宙,所以它的一切动态都应该与自然和谐一致。当然,人类的呼吸也不例外,它应该和大自然一起呼吸。人的呼吸系统应该是人体气与宇宙大气沟通的重要通道,拳应该是“人在气中,气在人里”(抱朴子)。即如《生命本质》所言,“吸气吐气,气入苍穹,天人合一,相联相吞相吐”,从而与宇宙融为一体。一位美国人说得好:“当我们感到与宇宙融为一体时,这是一个纯粹的、积极的幸福时刻。”美国人谈论生活的艺术。

练太极拳的人要多了解人体与宇宙的统一关系,在练拳时要有意识地使气息与宇宙同呼吸。

人体呼吸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在细微的大气(包括氧气、一些特殊的营养物质和信息能量)中呼吸,通过一呼一吸的运动过程吐出二氧化碳和所有污染气体,实现气体交换。同时,这种人体与自然的气体交换过程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过程。人体的呼吸系统至少包括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功能三个通道,即肺呼吸、体呼吸和腹呼吸,人体的气体交换是由这三个呼吸子系统同向实现的。但是,大多数人对口鼻呼吸(肺呼吸)的作用都比较熟悉,而对另外两个重要的呼吸通道,即“毛窍呼吸”(体呼吸)和“丹田呼吸”(又称内呼吸和胎呼吸),却知之甚少。

实际上,人体相互促进、交流、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呼吸系统,从而促进气血的循环,促进各种功能的发挥。

懂中医、练气功的人都知道“万物有气”,人体各个部位无时无刻都有气化运动,可以与外界大气相通。一个训练有素的人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停止肺部的呼吸,依靠腹式呼吸和体式呼吸(即毛乔式呼吸)维持生命。练辟谷的人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丹田气息和茅桥气息从大自然中吸取养分来维持生命。

我不提倡人们练辟谷或弃肺呼吸,而是探讨如何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体的呼吸功能,如何在呼吸肺的同时重视毛桥呼吸和丹田呼吸,以利于人体多种潜在功能的调节和发挥。历代养生家多强调气功的方法,如“取太阳之精”、“取月亮之精”、“取日月之光”等,都讲身呼吸。他们谈到要让“口中流五色,月中流五色”来接身。(见《尊生八记》)。

所以在练拳的过程中,要兼顾这三个呼吸通道的整体功能。如何实现毛乔式呼吸(体感呼吸)在练拳的过程中,我的体会是:在打拳之前,首先要让自己处于一种“气功状态”,在洗心革面、凝神静寂之后,让自己与脑海中的宇宙融为一体,也就是感觉自己沐浴在氛围之中。在打拳的过程中,你可以用意念打开身体上亿个毛孔,和大自然一起呼吸。即有一种“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感觉。进一步想象你所有张开的毛孔,吸进大气中所有美好的养分和信息能量,同时排出自己的浊气。在整个打拳的过程中,随着内呼吸的涌动,我感觉身体里的亿万个毛孔,就像肺部的亿万个气泡一样,在不停地交换有益的气体。我觉得“自然太空了,而它的一点点,如露,如电的太阳,轰轰烈烈地进入玄门...而化为骤雨,却落入体内,于是我策动风来回应它,使它能驱逐三俗九窍之邪,扫除五脏六腑之垢”(生命之精)。

陈欣的《陈式太极拳图说》也说“舒筋骨,攻皮毛”(肺主皮毛)。为此,拳击时要用意念引导全身放松,内心精神鼓胀,外表饱满,全身皮毛与大自然的气息相互摇曳。尽可能选择拳击的场地,最好是在负离子多、空气清新的山区、森林、水边等地方。陈式太极拳需要面向南方,才能沿着磁场方向练拳,可以促进身体与自然的气体交换,借助磁场外力促进进入体内的气体增长。

拳击时要与宇宙同呼吸,充分发挥人体的三大呼吸功能。这是我想说清楚的第一点。现在我将着重讨论内呼吸和外呼吸的关系。

第二,内呼吸与外呼吸的和谐关系

内呼吸,我指腹式呼吸,有人称之为腹式呼吸,我认为“腹式呼吸”这个词并不能准确表达腹式呼吸的特点。因为腹部在小腹,不是整个腹部。外呼吸指的是肺呼吸和毛桥呼吸。三者的主导作用和枢纽是什么?大多数人自然把肺呼吸当做最重要的事情。一旦肺部呼吸停止,生命很快就会结束。但对于练内功和太极拳的人来说,丹田呼吸和肺呼吸相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太极拳名家都很重视内呼吸,虽然没有“腹中之气”这个名称。陈的《出肾入肾才是真招》(《太极传插图》);杨成甫云“气可入腹,腹为气之总器,分四体百核,周流全身”(《太极传用法》),都强调了气息在腹(或“肾间行气”)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孙鲁堂先生讲得比较具体。他说:“我练拳的时候,呼吸的点还在腹部。”“里外永远是一口气。”我真的很生气,下到腹部。同时,胸肺扩张,膈肌下沉,推动丹田真气向下向后,沿督脉弧线上升,即拳术理论所说的“气贴背”、“聚人脊柱”,即进攻时称为“能量”。同时,真气沿手、三阳、三阴“归腹”,再经会阴上升为督,聚气于命门(后半小周日)。

呼气:胸肺收缩,呼出浊气,小腹(腹部)扩张,包括命门在内的所有都有一种胀胀的感觉(此时横膈膜上升迫使肺部吐出浊气)。此时任脉的真气继续沉入腹部,而督脉的真气则部分“后强”“中气十足”。另一部分上行百会(或从大椎穴开始),然后在丹田弧(即小周天前半段)下沉。同时,真气沿手三阴三阳“渗透四端”。通过四尖呼吸,在养生上有利于微循环的通畅,在武功上是“元气”。正如拳法理论所说:从“劲到后”到“劲到四尖”,脚踩手发,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四面支撑,把内在的力量发出来。也就是说,老子说“天之根本相连”,古人说“胸接宇宙”。

这样两个半圈合起来就是一个整圈,也就是一个小周日(或者大周日,或者小周日),像太极里的一条阴阳鱼。雌鱼膨胀,雄鱼收缩,反之亦然。腹中呼吸和肺中呼吸(包括毛窍呼吸,因为“肺主皮毛”)都是阴阳,它们的运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即“阴阳相荡”,从而促进人体生命的运动和人体力量的增长。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肺呼吸和腹呼吸的关系,我想到了民间烹饪中使用的风箱。这种风箱推拉,就像人体的呼吸一样。往前推的时候,从进风口深深吸气,同时通过山风口把内部的空气吹向灶火;风箱杆拔出时,一半的风会从进风口吐出,另一半仍会通过出风口将空气吹入炉腔。从这个比喻来说,无论是吐气还是吸气,都要将真气送入炼气的丹炉(丹田),即通过肺呼吸的涌动来促进丹田真气的积聚、消散和运行。

腹部的呼吸就像另一个风箱,通过后天呼吸的涌动,使真气聚集、消散并沿经络运动。无论吸气还是呼气,都要下压,所以打拳的时候要强调小腹部无论吸气呼气都要饱满,实现实下盘,虚上盘。甚至当督脉的一部分气渗透人的时候,另一部分也要沿着任脉回到全丹田。同时丹田开合的鼓励作用可以充分发挥肺的呼吸功能。两种风格不断相互激励,必然使人体气血在周身不断旺盛地流动。当然,风箱对人体呼吸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它是直的、直的,而人体的气的循环就是通过螺旋涌动把气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经络甚至四端,从而增强微循环的功能。

事实上,道教是通过在炉中放炉来炼丹的,也就是通过丹田的气息修炼的方法,来打通周日,从而达到水火相融,心肾相交,阴阳相密,健康长寿的目的。陈欣的“任脉督脉理论”极其生动。上面写着:“工作久了,水会在瞬间迸发出火焰,花会在雷里绽放。肾会热如汤,膀胱经会火,真气自给。任督如轮,呼吸吸气,真气之差尽在此。”把内气运动在拳术中的作用讲清楚,讲生动,讲形象。

一般认为,肺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唯一通道。其实对于练习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健忘”的呼吸法。众所周知,人在出生和落地之前,完全依靠胎息(即腹式呼吸)。落地后,虽然他们开始从心脏呼吸,但腹部部分并没有停止呼吸。它随着心脏一起膨胀,互相推动(可以观察到婴儿明显的腹式呼吸状态)。随着成长,人们逐渐忽视腹式呼吸,只有道家养生家、部分悟本家、太极拳家、气功家仍重视这种内呼吸法。

现在,一些医学家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人体内呼吸的功能。例如,我国台湾著名医学家黄亮先生通过自己的长期验证解释说:“人体如果只注意肺部的深呼吸,只追求肺活量的增加,而不注意向下的出血,往往会引起胸闷、头胀、口干、心悸等症状。练内功的人注意下气(气沉于腹),用腹式呼吸,那么上述不良现象就会消失。”(见的《易与》)因此,对于练习太极拳的人来说,丹田的呼吸功能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丹田不仅是人体运动的重心,也是提炼精气的核心部位。丹田呼吸是人体三大呼吸功能的主导和枢纽部分。

以上重点介绍了内呼吸和外呼吸的关系。我来说说我个人在解决拳击动作与呼吸关系上的探索。

第三,星期日的开与关是呼吸与运动之间的一种协调方式。

太极拳呼吸与拳法动作的配合是太极拳内功与外功协调、结合、统一的关键。

笔者经过多年的仔细观察,认识到“周日开合呼吸”是太极拳协调内外呼吸与拳法动作的最佳方式。星期天是什么日子?我指的是练内功时真气运行,任督二脉通过前后三关畅通一周,奇经十二脉、奇经八脉打通的所谓“小星期天”。此外,还包括所谓的“小周天”,即内气从肚脐到会阴,再到命门,从命门到肚脐,两点之间形成一圈“转腹”。

周日开馆和闭馆是什么?

当真气沿经络旋转一周(大周、小周或小周)时,拳的动作基本上就是一个开合,或者叫一个吸气吸气入腹,真气循环一周,身形在外,那么就是一个开合。对于一般人来说,即使大小周日还没有开,也可以在丹田转一个小周日带动拳法动作开合。这样内部呼吸和动作开合协调,内外分离,使全身为一,内外为一。

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周日与天空》开篇和收篇的基本特点:

(1)以“内不动,外不发”的拳法原理为基础,在思想的指导下,使丹田呼吸(一呼一吸循环)带动拳法动作的开合。呼吸全开放(扩张),吸吮全封闭(收缩)。无论外部动作圈是大是小,其运行弧线的长短和快慢都与丹田呼吸的节奏相一致。同时内呼吸、外呼吸、动作协调。当然腹部还有平圆、竖圆、斜圆,这是最基本的形态!

(2)丹田呼吸与动作开合的协调以力量和能量为基础。企图把上下、蓄、化、攻的动作与呼吸的开合联系起来是不恰当的,因为吸不一定是蓄,化不一定是呼吸。《五字战术》中的一段拳法理论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你吸,自然能吸得起,你也吸得起;你喊了,自然就沉下去了,让人出来。“说明吸气也能送进去,呼吸也能送出来。那么如何让呼吸的开合与拳术和武术紧密联系起来呢?我觉得应该是基于“实力”和“人的实力”一般,实力就是叫开;精力充沛就是吸,就是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呼(开)也能进,吸(闭)也能打,因为太极拳毕竟是武术,呼吸和动作开合结合的依据(出发点)应该是人的自卫本能和武术力学的规律。

腹式呼吸一般与动作的开合一致,但不宜拘泥于固定模式。动作很容易与丹老的呼吸完全一致,但有些动作是“上开下收”或“上收下开”。此时,腹部的气息是“呼吸”还是“吮吸”。

如何做到内外协调,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要以“出力”和“入力”作为协调的基础,比如“懒于系衣服”,第三个动作是拉起(关)进(开),是吸还是喊?要看当时是以引进(组合)为主还是以下一盘的进攻(开局)为主。前者是要有活力,后者是要有活力。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吸;后者是一个调用。如果按照“介绍失败,就出来”的拳击原则来验证,一般的规律是“介绍失败”可以叫,也可以吸。因为感应有收缩作用和扩张作用,但“出”必须是呼吸,“入”必须是吸吮(呼吸必须伴有一息,呼吸必须伴有一息)。

(3)以拳法为例,详细描述。以陈氏太极拳二路(炮锤)的“左冲”“右冲”为例。左右动作比较简单,但是一滚一放一吸都很生动。动作一:双手握拳,沿弧线走至腹部前侧时,是为了得气、拉气,是为了吸吮,气从腹部经会阴移至命门,再经督脉上行,气贴背部;同时,足三阴之气经会阴上升,直抵背部。动作二:当双拳上行弧线向前(双拳上下摇动)时,呼气,一部分真气沿任脉下行,气归丹田;同时,背部督脉的部分真气通过三阴送出;同时下通足、三阳、踏地,表现为气贯四端,力达四端,意、气、力三位一体,使“气归丹田”与“气贯四端”的流向协调一致。同时全身起哄,通透流畅,肌肉一致,使内呼吸和外呼吸也与身体呼吸相协调。

(4)练拳过程中,练完周日开合呼吸法,并不代表一定要通关(大小周日)。通关者,可通过练拳,注意周日的开法,巩固提高通关效果和内气能量;没过关的,通过这种结合呼吸的练习,肯定对过关有帮助。如果多注意动静结合,效果会更好。“动静互补,阴阳平衡”(《陈石太极传图说》序)

(5)呼吸频率与动作开合的节奏不是绝对一致的。拳速依人需而定,斗技依“敌变”而定,所以拳速可分快慢,有时是先人后快,有时快后慢,有时连续几个快招。其中,如何协调动作和呼吸,我觉得呼吸频率和动作频率大致相同,但也不是绝对相同,但丹田的呼吸速度一般和口鼻的呼吸速度相同。在一个缓慢的动作中,你可能还需要呼吸两次,或者在一个长呼中间加一个短呼,这是技术进攻中的一个强项(比如“钻石夯锥”动作3)。相反,有时两个甚至更剧烈的动作在一次呼叫中连续完成,如陈太极拳二路(枪锤)第五十八式“速射”,即一次呼叫完成三个快速动作。

(6)打拳时注意吐气。上面说的太极拳的呼吸要充分发挥人体各呼吸系统的功能,各呼吸子系统都要以田单呼吸(内呼吸)为总枢纽,呼吸与动作开合的协调也要以田单内旋(小星期日)为动力,开合的意义要以强弱(伸缩)为基础。不过,读者要注意,我以上的论点是供那些拳击训练有素的人参考的。对于初学太极拳的人,要以自然呼吸为主,注意呼气,逐步摸索自己的呼吸规律,充分发挥人体呼吸的功能,逐步使自己的拳法达到过硬的功夫。一句话,“拳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听话的,用力的”,呼吸也是。

目前大家都在呼吁把太极拳推向世界。我觉得为了人类的利益,有必要推向国外。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从微观角度加强我们自身的科研工作,尤其是研究太极拳的内在规律性(如内功等项目),让祖国的太极拳事业在努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进而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