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老师和师有区别吗?太傅和太保呢?

我们都知道一个伟大的导演被称为“佛老师”,我们也知道有一种椅子被称为“太师椅”,据说是以前一个毛绒老师用过的。我们可能偶尔会听到皇帝三司的说法——太傅、太傅、太保。

看电视剧看多了,经常看到身居高位的人,所以被称为“太师”。看到有特殊能力的人,就叫“佛”。历史上的一个姓氏、一个老师、一个太保、一个佛教徒到底指的是什么?

①第三司和第三司的王子

太师、太傅、太保是商周时期设立的官职,当时称为三公,也称顾三公,以区别秦汉三公。顾三公是周朝官员序列中级别最高的官员。在周朝,三公有很大的权利。天子年幼时,可以代表天子行使治理天下的权利。

特别是作为姓氏,他是商周时期对名人的“姓氏”,姬子是商代纣王的殷商姓氏。周武王攻打周的时候,是的老师。后来周公旦(即周公)做了太傅,与辅政同期的召公做了太保,太公是太师。《大代李记》说:“召公是太保,周公是太傅,太公是太师。”

秦朝和西汉时期,太师和太保都不经常摆放。只是西汉太傅时,被抄为三公以上的官员。吕后当政时,任命了王陵、申时等人,后来又废除了。汉哀帝后,复置。东汉时,太傅是一个很重要的官员,尤其是皇帝年轻的时候。一般皇帝登基的时候会任命一个老师,是皇帝的老师,同时和天子一起记录历史,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权力很大。但前任太傅去世后,在下一任皇帝登基前,不会再任命新的太傅。在职位序列上,太傅高于东汉三官——太尉、司徒、司空。

之后各朝都设置了太师、太傅、太保等官职,但都是虚职,作为荣誉职位授予有功大臣。

太师、太傅、太保后来被称为“三司”,名义上是皇帝的三个老师。相应的,东宫还有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称为“东宫三司”。东宫三司原是为辅佐太子而设,是依照西晋《周》之礼而设。但明清以后,太傅太子等人也是作为功勋大臣的一种荣誉给予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太保,这原本是朝廷第三司的职位。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赐的如此频繁,以至于很多人当太保。唐朝末年,李克用的十三出场曾是太保,所以也被称为十三太保。之后《唐硕》等言情小说流传开来,随着说书人的代代相传,太保逐渐成为亡命之徒的代名词,着实让那些当过太保的士人高官哭笑不得。

(2)佛教教师

与太师、太傅、太保不同,佛系完全来自另一个体系。“佛家”是皇帝给和尚的称号。一般认为,第一个被授予国师称号的是北齐的常发。据《佛陀年谱》第三十八卷记载,在天然林保护元年(公元550年),北齐的文宣帝经常给高僧写信,在宫中讲学,然后尊法为佛。但据说北周同时期就有佛师,说明之前可能就有佛师了。但早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就开始盛行。

但“佛家”这个称呼在印度和西域的流行,要比中央朝廷早得多。在许多有关印度和西域的中国文献中,“佛教”一词早已出现。

南北朝以后的很多朝代,都任命高僧为国师。杨迪以知止为国师;当唐高祖充满智慧时,他被称为佛教徒...

到了元代,由于各种宗教的兼容,元代很多佛教老师也是政教合一的。喇嘛对西藏有一定的统治权,多次被元政府特批或追授为御史、国师。明初,虽仍沿用元制,但对喇嘛冠以“御师”、“国师”之名。然而,在明朝,佛教的力量远不如元朝。清代也有不少佛教高僧被赐为佛教老师。

(3)总结

太师、太傅、太保也是古代的三公,后来被称为三司。相应的,还有太子的三司——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周,拥有真正的权力。秦汉以后,多为空职和尊称。

太傅这个职位,在东汉是在三公之上的,经常记录历史,有实权。太保在晚唐时期被过度使用,因为李克用的十三义子中有很多都被冠以太保之名,也被称为十三太保,逐渐成为侠士的代名词。

“佛家”一词源于印度西域,是皇帝对一个和尚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