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什么能吞并魏蜀吴三国?

常说三国皆属司马懿。读《三国演义》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魏蜀吴三国都半路夭折,结局都不好。

那么,为什么曹魏、蜀汉、吴栋都没有活下来呢?三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听听杨妃为你详细阐述。

曹魏: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夺权。

曹魏是三国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最有可能统一全国的势力。不幸的是,它被司马师篡夺,最后被迫退位给司马燕。司马能够夺取政权,关键在于高平陵的变化。

据说魏明帝曹睿突然染上疾病,英年早逝。临死前,把8岁的少爷曹芳单独留给了司马懿和大将曹爽(曹操养子曹真的长子)。

明帝曹睿死后不久,曹爽立即勾结朝臣,凭借曹魏宗室的地位和大将的权威,垄断朝廷大权,把司马懿踢到一边。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以装病垂死的方式欺骗曹爽,让他放松对自己的戒备,而实际上是在暗中策划和安排,伺机一举消灭曹爽的势力。

由于被骗的曹爽对司马懿毫无防备,司马懿东山再起的机会很快就来了。嘉平元年(249)春正月,魏帝曹芳出洛阳,祭拜魏明帝墓高平陵。强大的曹爽没有留下任何驻军,而是与他的两个弟弟曹Xi和曹勋。

眼见他们筑巢引凤,曹爽、司马懿就敏锐地发现了机会。他当机立断,立即让嫡系禁军之子司马师领兵控制都城洛阳。他立即发兵切断曹爽等人与平陵的联系,并上书皇帝除掉专权乱政的曹爽。

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变故,平时霸道的曹爽一时心慌意乱。从洛阳逃出来的老农桓范建议曹爽带着皇帝逃到旧都许昌,然后发一份文件,把兵马和士兵全部征召。而懦弱无能的曹爽却没有这样的勇气。他从第一天晚上哭到第二天天亮,最后选择让皇帝撤掉官职,投降司马懿。

曹爽和皇帝曹芳一行回到洛阳后,司马懿很快以谋反的罪名杀了曹爽及其党羽,灭了三族。从此曹魏大权被司马师牢牢掌握,三国中最强的曹魏失势,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蜀汉:夷陵之战,鲁迅烧了八百里。

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想必三国迷们都很清楚,那就是蜀与吴的夷陵之战。

吕子明白衣渡江杀死关羽后,刘备怀恨在心。强大的刘备夺取汉中后,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阻,派大军讨伐吴栋。

吴军在大都督鲁迅的指挥下,采取暂避锋芒,诱敌深入的策略。刘备的军队进入夷陵路扎营后,天气干燥干燥时,就“拿起一把毛,用火攻之”。蜀军遭到炮火袭击,顿时“溃不成军,死了几千人”,刘备连夜逃回白帝城。在这一战中,蜀军“舟楫装备,水军资产,一时之间略显疲惫,尸横遍野顺流而下”,蜀国损失之惨重可见一斑。

刘备逃到白蒂后,深感羞愧和沮丧,不久就病死了。夷陵之战,刘备多年辛苦积攒的钱财几乎全部毁于鲁迅的一把火,蜀国损失巨大。本来就是三国中最弱的蜀国,可以说再也没有争夺中原的实力了。

东吴:孙权晚年的狭隘猜忌,毁了长城。

曹操曾经说过,“孩子要像孙仲谋”。孙权前期表现毋庸置疑。然而,当孙权步入晚年时,被寄予厚望的长子孙登早逝。找不到合适接班人的孙权情绪低落,开始性情大变。

原来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四子为鲁王。但孙鹤和孙霸之间就继承权发生了争斗,于是朝中大臣分为两派。其中,鲁迅、顾谭、诸葛恪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孙红支持鲁王。两宫之争造成了吴栋政局的巨大对立和分裂。

这个时候孙权本人只需要把鲁王孙霸的派系连根拔起,朝鲜自然就稳定了。然而到了晚年,孙权变得狭隘而敏感。他不再相信任何人。得知太子与鲁王的纷争后,他认为自己的权力受到了挑战,下令废太子,处死鲁王,改孙良为太子。实际上,孙权的决定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东吴政坛更加对立和分裂,给东吴政局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孙权死后,朝臣和皇室之间开始了世仇和仇杀,东吴被内乱所灭,最终被晋国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