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的发展过程和历史

一.发展进程

中国的蔬菜种类繁多,栽培历史悠久。在蔬菜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方面,《汉书·大捷》中有关于选种保种、种果、单种、单贮等方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姚敏书》中有论述杂种危害,提倡穗选,设置专门留地、去劣种方法的记载。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蔬菜选种留种经验。然而,蔬菜科学育种的历史并不长。20世纪40年代,只有少数高校和农业试验田开展蔬菜育种研究。新中国成立后,蔬菜育种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建国以来,蔬菜育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中使用的蔬菜品种主要是当地农民。50年代初,一些地区的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园艺研究所设立了蔬菜研究室或蔬菜研究项目,蔬菜研究工作逐步开展起来。65438年至0955年,中央农业部下达了“尽快调查收集农场品种”的指示,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蔬菜地方品种的收集整理工作,许多地方还出版了蔬菜品种志。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新中国蔬菜育种的起步阶段。当时蔬菜种子的生产是家家种菜,户户留种。由于留种技术的限制,种子质量不高,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异花授粉的蔬菜作物,由于家庭无法解决隔离问题,杂交退化现象更为严重。

第二阶段——1958 ~ 1978。65438年至0958年,农业部提出了全国第一个种子工作方针,即各农业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国家必要的调剂为辅。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的种子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1958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农科院双重领导下的蔬菜研究所。此后,全国各地区都建立了蔬菜研究所或蔬菜研究室,形成了遍布全国的蔬菜科研体系。在这一阶段,一些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通过引进和选育,为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良品种。20世纪60年代,我国一些科研院所开始研究蔬菜杂种优势的利用,并配制和推广了少数杂交种。20世纪70年代以后,蔬菜杂种优势利用迅速发展,短时间内培育出大量优良自交系和自交不亲和系,雄性不育系和雄性不育两用系,番茄、甜椒雄性不育系和黄瓜雌性系。这些材料的选育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杂交蔬菜种子的产生。新培育的蔬菜品种和杂交种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金燕系统中的黄瓜在高产稳产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天津市蔬菜研究所风后等研究人员从1959开始选育黄瓜新品种,选育出金燕1、金燕2号、金燕3号、金燕4号等高抗霜霉病、白粉病黄瓜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阶段——1978之后。1978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迅速,蔬菜育种尤其是育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研究人员研究了蔬菜作物一些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多倍体诱导、辐射诱变和克服远缘杂交的困难。特别是在组织和细胞培养方面,国内较早获得了茄子、白菜、番茄、辣椒的单倍体,马铃薯、大蒜、草莓的组织培养脱毒,白菜、芥菜、臭柏离体快繁成功。在保持亲本材料的纯度和繁殖、克服自交不亲和性和简化杂交制种程序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同工酶技术、DNA分子标记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应用于蔬菜育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耐储藏的转基因番茄、抗病毒的转基因土豆等转基因蔬菜品种的研究都取得了成功。

第二,现状

(一)育种科研体系

中国的育种科研体系,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农业科研院所开始,一直由政府归全民所有。这些单位分别属于中央政府、省市自治区政府、农学院、地方市政府和县政府。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从事包括蔬菜作物在内的各种作物的育种工作,一些县级农业研究所也承担科研任务。由于其机构性质,我国育种研究机构由各级政府管理,日常工作由政府任命的研究所(所)所长负责。各科研单位的具体科研活动由本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管理。这种在我国长期实行的科研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原有的体制在许多方面已经显示出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少量私营农业研究机构,开展蔬菜作物育种。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科研体制改革,原本是事业单位的育种科研机构正在向企业转型。

(2)当前主要研究课题和育种方法。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蔬菜育种的研究内容广泛,育种目标多样化。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包括:①优质蔬菜育种;(2)蔬菜抗病虫育种;(3)蔬菜的抗逆育种(耐热性、耐寒性、耐盐性等。);④培育适合设施栽培的蔬菜品种;⑤高产蔬菜育种。目前,蔬菜育种方法有很多种。一方面,选择性育种、有性杂交等传统育种方法仍占据一定地位。另一方面,现代育种方法在新品种培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生物技术,如花粉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RAPD技术、RFLP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已成为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热门课题,并已应用于育种过程。此外,杂种优势的利用是目前最重要的育种方法之一,杂种F1的种子在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