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东汉陶俑的艺术特点?

西汉中后期,从刘彻在位(公元前141)到刘璇被害(公元25年),时间为166。西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家形势最为繁荣。汉武帝凭借其过人的才华,北击匈奴,南抗百越,建立了汉朝边疆的稳定,迎来了经济的繁荣。一些高官和武将死后建造巨大的陵墓,如梁武帝陵和卫青墓、霍去病墓等,极其奢侈。因为这些墓葬没有经过系统的发掘,所以还没有出现大量的陶俑。西汉后期,随着政治的混乱和经济的衰退,陶俑的生产失去了经济上的依赖性,规模小,数量少。

西汉中后期,除了建国前在Xi安、洛阳出土的陶俑外,建国后出土的陶俑有:山东济南无影山的舞蹈、杂技、宴饮;河南济源四间沟汉墓陶俑:河北邯郸彭家寨的陶俑;河南洛阳西汉墓彩陶俑。

西汉中后期,由于关中地区尚未发掘帝王贵族的墓葬,也未见到大量埋葬兵马俑的坑,陶俑数量远不如早期。然而,从古代和解放前后出土的陶俑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们不同于过去的新特点。

第一城重心东移。这一时期出土陶俑最多,制造水平最高的是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就目前情况来看,关中地区陶俑尚待发掘)。洛阳在西汉时处于都城的地位,其繁荣程度仅次于Xi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优越的政治经济条件让很多达官贵人趋之若鹜。死后葬于此地,自然促进了陶俑制造业的繁荣。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洛阳及其周边地区的墓葬中出土了陶俑。

二是陶俑题材日益广泛。西汉初期,除兵马俑外,女仆俑很常见,其他俑很少见。中后期,随着丧葬习俗的变化,人们更注重将日常现实生活的场景如实地移入地下。住宅由大门、仓库、亭子、正房、厨房、厕所、猪圈组成。墓室结构是墓主的真实住所。汉代墓葬平面基本上由东西耳房、东西侧房和主房组成。东西耳房是马厩和仓库。东西两室是摆放锅、盆、盆、碗的饭厅,摆放歌舞人物娱乐的客厅。后房是墓主人棺床的房间。它完全仿照世界上的真实生活,适应这种需要的各种小雕像应运而生。在这些俑中,乐舞和杂技俑是最常见和引人注目的。西汉中期以后,受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音乐、舞蹈和杂技在中原盛行,成为流行的艺术形式。元丰二年在长安上演百场戏时,三百里外的村民都进京观看。这种情况在达官贵人中日益增多,几乎所有的宴席都伴有歌舞和杂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是追求神韵的塑造。这一时期的陶俑无论是五官还是身体比例都不如早期逼真,符合解剖结构。但他们注重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把握和描写。例如,穿着长袖外套和宽松喇叭裤的杂技人物的动作和姿势极其夸张。为了突出鼓舞人心的步伐,雕塑家可以任意增加人物下肢的长度,使其超出人们通常的想象。松松垮垮的腿就像长裙,被腿带动,就像生活。为了表现杂技的惊险,腿的长度被适当缩短,以增加其动作的稳定性。也许是为了适应乐舞和杂技俑的特点,这个时期的俑总是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就五官而言,他们逐渐脱离了兵马俑严肃面部表情的束缚,表情开始活泼起来。

汉代兵马俑与社会交往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时期。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打败项羽,夺得天下,到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整整420多年。

汉代陶俑是在汉代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帝国是由秦始皇完成的。秦始皇以极大的气魄,统率秦军,大败东方六国,使秦帝国一时强盛。但尽管社会生产力低下,却强迫大量民工修缮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使百姓失去必要的生存环境,群起而攻之,秦二世李亡。汉初社会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皇帝出行,连四匹同色的驾马都找不到。大臣们得坐牛车去朝廷,米1万元,马1百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把发展社会经济作为自己的指导方针,重农抑末,削弱富商大家的经济实力,减轻农民的赋税。汉高祖将租税定为1/15,文帝提倡节俭、亲农、种田,田租免天下12年,汉景帝将租税降为1/30,由此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结果是,“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除了水旱之灾,而百姓则给足了家业,什么都吃饱了,国库则多了货物和财富。京城的钱多的不能再多了。太仓之粟,陈相因,溢积于外,乃腐败而不可食用。大街小巷都有马,还有成群的楼房。大纲疏而民富,役钱太富,甚至把豪党的追随者归并到乡村歌曲中任意妄为。宗室有土,官宦在其下,力求奢靡,房、宅、衣在其上,不受限制”(《史记·平准书》卷三十)。汉代陶俑出土的地区,陕西咸阳,xi安,江苏徐州,洛阳,四川,都是经济发达的富裕地区,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制作如此大规模的陶俑是不可想象的。

汉代的社会风气是汉俑艺术多姿多彩的重要原因。

汉代的俑是在秦俑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秦兵马俑是高度君主专制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统一、朴素、威严。与秦兵马俑相比,汉兵马俑缺乏气魄,但在题材和类型的多样性,以及反映社会特征方面更差。主要原因是汉代的社会风气。艺术是时代风格的反映。汉初,经过文帝和景帝的努力,到汉武帝时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汉武帝北追匈奴,西攻大宛,东寻鲜卑。男性为边疆做出贡献是一种时尚,显示了汉族人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发达的经济,一方面天生奢侈放纵;另一方面,当你死的时候,你把它藏起来。《韩曙成帝纪》:“金芳世俗之奢极虚浮,厌之。官与臣,亲与近臣,四方,没听过修身与臣服,忧国者也。或者是奢闲,服务范围广,管理园林水池,多储侍女,衣骑毂,设钟鼓为妇乐。”虞姬王凤及其家族“争奢夺宝,四面八方来;后院有几十个嫔妃,有几千个童奴,有舞女卿,崇尚卓越,有狗马驰(《韩渊传》)。

他们视厚储为美德,薄储为轻蔑,有的甚至倾家荡产。汉代统治者出于“厚资多储,用之如陌”的目的,不惜花费国民收入的1/3用于修建墓葬,厚储之风可见一斑。汉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