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扇的历史

风扇是个实用的东西,可以挡风降温。中国的人们向往美,在扇柄的筋上雕刻图案,在扇面上作画和写诗词歌赋,渐渐地扇子成了艺术品和人们喜爱的收藏品。

中国扇子文化起源于古代。我们的祖先在炎炎夏日采摘植物的叶子或鸟类的羽毛进行简单加工,以遮挡阳光和摇动风扇产生风力。所以扇子叫遮阳天,是扇子的原始来源。

商周时期出现了一种“斋扇”,用五彩的雉鸡尾羽制成,称为“羽扇”。

后来,扇子用芦苇制成,成为统治阶级显示其地位和特权的礼仪性扇子,是权力的象征。所以扇子多见于宫中,所以扇子又叫“宫山”。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你会发现,皇帝上早朝的时候,身后有两个宫女,各抱着一把礼仪扇。这是赤裸裸的权力象征。

后来到了魏晋南北朝,他就出现在扇子上写诗作画。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志》记载,曹孟德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延绵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里有个故事,说有个“老母亲”向王羲之要了一本六角竹扇的书。她卖的时候,从十二涨到一百。现在浙江绍兴嵇山南有一座“范桥”,是王羲之的范所。可见魏晋时期,追求浪漫高雅的东西出现了。

三国时的著名谋士诸葛亮,喜欢手里拿着一把鹅毛扇子,轻轻一摇扇子,就有了计划。因此,后来许多谋士和幕僚开始追逐潮流,轻轻摇动羽扇,以显示他们的足智多谋,成为优雅和智慧的象征。

隋唐时期,文人爱玩扇子。没有风扇,他们似乎没有味道。因此,扇子被视为“有袖之雅物”,一些诗人、词人在吟诗时经常摇扇子。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与扇子有关的诗歌,如李乔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毛扇》、唐逸的《折扇赋》等。

到了清代,扇子开始流行。不仅是文人,官员、会计,甚至社会底层的各种肤色的人都喜欢摇扇子“摆姿势”。可笑的是,很多文人为了炫耀自己的扇子,常常不分季节地捧着扇子,所以有很多人穿着冬装摇着夏天的扇子。

除了文人,古代的仕女、贵妇也喜欢扇子。他们喜欢用丝弓扇、万扇、团扇,带樟木或檀香气味的团扇。但在古代,年轻的小姐、小姐们都是用扇子掩面而笑,凸显自己的美丽。唐朝结婚,新娘要用扇子遮脸,而不是后期的红盖头。

小说和故事里也少不了粉丝。在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中,扇子经常被用作武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制造龙卷风,孙悟空却无能为力。济公有一把破蒲扇,可以防御千里之外的敌人,威力非凡。

目前最喜欢捧粉丝的有四种人,一是说书人,二是相声,三是乘凉下棋,四是文人画家。前两个是当道具用的。后两者可能是附庸风雅。

粉丝不仅在中国,还遍布世界其他地方,尤其是欧洲。乾隆年间,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口味的象牙折扇。这把小扇子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从权力的象征进入寻常百姓家,罗清的小扇子承载着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成为智慧的象征。你拥有过属于自己的小粉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