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塘大桥介绍?

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的民和县川口镇向塘村东,有一条河流从向塘峡奔流而出,河名大通河。自古以来大同江上就有很多桥,河上所有的桥统称为向塘桥。清末民初诗人李写过一首名为《向塘桥》的诗:“此处山美,水更奇。试着从桥槛上看,一片碧琉璃。”

向塘桥的名字来源于向塘的名字。据我省著名历史学家李先生考证,“香堂”是藏语“汤漾”的叶音。“汤漾”在藏语中是夏口海滩的意思(向塘就在夏口)。唐初,李铁路被夷平,唐军将此地命名为下唐,“下唐”取其“汤漾”之叶音。至明末会宁李婴葬于阿拉沟山麓阳(与阿拉沟山背享堂),为春秋时期祭祀。应该有个拜亭赏堂的名字,这是它原名的叶音。同时,拿一句双关语。以响堂之名,谓之响堂峡,大通河天然桥谓之响堂桥。

向塘桥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也与向塘有关。向塘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前有湟水河,后有阿拉沟山,左有老鸦峡咽喉,右有大通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交通大动脉。所以修建了向塘桥,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大同江上在清朝乾隆年间修建了一座桥。清康熙年间记载的《碾伯记》:“香塘桥在乐都东一百五十里”,何时建成,何时被毁,不得而知。根据川口镇的记载,从清末到解放前,大同江上修建了三座桥梁。一座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伯巡抚吴在响堂峡口原桥址上修建的木桥。桥的两端建有牌坊,悬挂着“河湟钥匙”和“豪门通雅”的牌匾。它的桥只为人和动物;第二次是民国25年(1936)10月,当地政府将穆格里普桥改建为穆平桥,次年2月竣工,车辆可通行。第三次是民国二十九年十月(1940)。当地军阀马步芳被任命为40军总司令后,在穆平大桥旁修建了一座铁桥,历时两年完工。这座桥是马步芳的杨秀荣在1949战败时,为了阻挡解放军的追击,和原来的木桥一起被摧毁的。

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同江上修建了6座桥梁:

1950,人民政府在原铁路桥下游修建了一座吊桥,可供车辆通行。

1959年,兰青铁路建成通车,在悬索桥下游几百处修建了铁路桥。

20世纪60年代,窑街矿区铁路直线桥在兰青铁路桥上游建成通车。

20世纪70年代初,悬索桥下游紧接着修建了一座公路桥,悬索桥被废弃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建了109国道,在窑街矿区铁路和兰青铁路之间修建了一座兰青公路桥。

新世纪初,兰青铁路大规模改建,在原兰青铁路桥下游修建了一座复线铁路桥。

这座大桥依次排开,像一道彩虹,将青海高原与中国大陆紧密相连,方便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青海东大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黎雄才先生路过此地时,被眼前的风景所吸引,激动不已。他马上拿出纸来,满怀激情地画下了“响堂峡”。版画家郭先生这样评价他的画:“近视,常年风雨侵蚀的荒草黄土峡谷间,河水奔腾而过。”俯瞰,铁路、公路大桥横跨天际,车辆飞驰。画面气势磅礴,气势磅礴,扣人心弦。"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向塘大桥与时俱进。它不仅以桥梁历史悠久、桥梁众多而闻名,而且与各地桥梁相比也有独特的亮点。一般来说,桥梁结构不同:木桥、铁桥、钢丝绳悬索桥、钢筋混凝土桥等。桥梁设计各不相同:木抓桥、木平桥、吊桥、柱式桥、单拱桥、多曲拱桥等。桥梁有不同的用途:人行桥、公路桥、铁路桥、复线铁路桥等。

向塘桥

更多关于标书写作和提高中标率的信息,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