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是怎么形成的呢?


以下是我找的一些资料,希望有帮助

东平湖的形成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在东阿鱼山处夺大清河入海时,正值太平天国和捻军农民革命方兴未艾之际,清政府正极力扩充军队进行镇压,饷糈不继,无力旁顾治河之事,对堵口改河之争长期议而不决,仅采取劝民筑埝、自卫田庐的措施,以致二十年未有正式修筑堤防。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桢主持修筑障东堤(即现在的南金堤),该堤最下端为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十里堡。当时当地政府曾将该堤下延至杨闸下首黄庄。未及十年,十里堡以下的堤防冲决,没有再向下修堤。只有群众在山口之间修筑的小民埝,防御能力很低。且黄河改走大清河入海河道后,由于大清河原河道“深阔均不及黄河三分之一,寻常大水,业已漫溢堪虞”(《再续行水金鉴》)。黄河漫水增加了原梁山泊东北部大清河、大运河等汇流处两岸一带洼地的补给水源,抬高了汇入洼地河流的尾闾部位。“黄河初入山东循大清河而去”,“横截汶水归海之路”,“汶即不能北注,旋流泛滥,遂使东平良田数千万亩,尽付波臣”(1915年山东南运河疏浚事宜筹办处第一届报告),使广大干涸的土地又漫溢成巨泽。以致在这一带洼地形成一新的积水区,即现在的东平湖老湖区。随着黄河淤积抬高,洼地积水面积日益扩大。当时,新形成的这一积水区,称“积水洼”。 “东平湖”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上,是在民国22年(公元1933年)12月21日,民国政府召开运河讨论会,《黄淮运河整理计划初步报告》中的调查资料称:“东平湖的高度(江淮水准)洪水位38.9米,湖底高程37.2米,容水量11880万立方米,集水面积洪水位229平方公里,低水位167平方公里”。但是,东平县一带群众统称洼而不称湖。如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出版的《东平县志》所附山河图上,在安山镇以北的大片积水地称为积水洼(或土山洼),以南称为安山洼,以东称为冯范二洼。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和湖区群众不断要求国家投资治理,救灾免征,不承认东平湖是常年积水的自然湖泊。直到1939年春,为了更有效地领导东平湖西地区的抗日斗争,中国***东平湖西中心区委员会成立,东平湖的名称才普遍沿用下来。对此,《东平湖志》明确指出:“现在的东平湖并不等于历史上的安山湖”。东平湖形成以后,由于通过清河门和十里堡以下山口与黄河相通,成了黄河的自然滞洪区,对削减艾山以下窄河道的洪峰流量,发挥了明显作用,但带来了大量泥沙淤积在进出口一带,壅高了蓄洪水位,并使湖水向外排泄日益困难,底水位增高,淹没范围逐渐扩大。当地群众为了防止黄河、汶河洪水灾害,先后自发地培筑了许多御水民埝,其中主要的有:大陆庄民埝,安解民埝(安山镇附近运河西堤到解河口清河南堤之间),西汪民埝,徐毛民埝,金山坝,黑虎庙(东平县)围堤以及各山口民埝等。这样,东平湖水面即限制在了一定范围——“西以运河西堤为界,东沿运河东堤至安山镇经旧临黄堤(即安解民埝)与清河堤相连”(《东平湖志》)。此后,东平湖除接受自然降水外,又有黄河、汶河和地表、地下经流补给,特别是由于京杭大运河被黄河拦腰截断,小汶河济运功能已失而废,全部汶河来水越过戴村坝进入东平湖,因此成为鲁西湖群中较为稳定的一个常年性湖泊。民国27年(公元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在河南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后,黄河改道南流夺淮入海,山东黄河断流,东平湖基本干涸,大部分被恳为农田(《东平湖大事记》)。从自然滞洪区到东平湖水库 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黄河大堤合龙,黄河全部回归故道。黄水于3月18日流入东平湖与汶水交汇。由于山东黄河堤防多年失修,破坏严重,东平湖区原有堤防除老运河两岸运堤外,其他民修民守的山口隔堤和湖区民埝,因黄河南徙期间湖区大部分土地干涸还耕而残破殆尽。黄河归故后,地方曾局部自发地伧促整修堵复,但标准很低。1949年汛期,黄河连续出现洪峰,到9月14日花园口又出现流量123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水位超过1937年洪水1—1.5米,先是由清河口、荫柳棵一带倒灌入湖。16日,大陆庄民埝决口,黄水进入东平湖,湖水位急剧上升,以致运河东西堤或漫或决,几乎全线过水,湖水位最高达44.86米。不仅东平、梁山等滨湖区有964个村庄78万亩耕地受淹,而且附近的郓城、嘉祥、济宁、巨野等县,也有部分土地被淹,遭灾面积2000平方公里,影响耕地150万亩,灾情严重,但在自然滞洪后,对减轻下游洪水威胁、保障堤防安全起到了显著作用。1950年7月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关于防汛工作的决定》中,东平湖地区确定为黄河自然滞洪区。1951年5月,政务院决定,在东平湖地区修筑分滞洪工程。作者: 124.206.142.* 2007-10-12 21:35

2 东平湖的形成作为国家分滞洪工程,东平湖的治理建设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限制自然调滞淹没范围,缩小灾害。1950年以后,陆续修筑了新旧临黄堤,加培运河东西堤和金线岭堤,把滞洪区限制在东平、梁山部分地区境内,面积约800平方公里。二是河湖分家,减少一般洪水进湖的机遇。以往由于河湖不分,洪水大进大出,黄河一般在7000立方米每秒左右的洪水,即可漫滩进湖,1949-1958年十年间,就有五年黄水进湖,不仅增加湖区淹没损失,也增加了湖区泥沙淤积,减少了库容,抬高了底水位。1958年以后,将湖河用围堤分开,并在围堤上陆续建成进出湖建筑群,在下游河道排洪能力以下的黄河水,即可掌握不用分洪进湖,预留库容集中分蓄超过下游河道排洪能力的洪峰部分,因此,不仅大大减少了东平湖运用机遇,并显著提高了削减洪峰的作用。三是改建为水库,提高削峰蓄水能力。1958年大水以后,为防御黄河更大洪水,将原滞洪区改建为东平湖水库,加修了100公里的围坝,滞洪区面积由943平方公里,减到632平方公里,调蓄洪水能力由35亿立方米,提高到40亿立方米。四是新老湖分级运用。由于水库不仅负担黄河分洪任务,还接纳汶河全部来水,根据黄河和汶河洪水情况,一般洪水多,特大洪水很少,黄汶较大洪水相遇的机率更少,为此,在1963年以后,随着位山枢纽的改建,在原运河西堤、旧临黄堤基础上,在安山镇附近填堵了老运河口,三者联成一体,修筑了二级湖堤,将整个水库划分为老湖区和新湖区两部分,黄汶一般洪水仅用老湖调蓄,遇较大黄河、汶河洪水或黄汶洪水严重遭遇时,才考虑运用新湖蓄洪。目前,东平湖水库总面积627平方公里,其中老湖区面积209平方公里,新湖区面积418平方公里,新、老湖防洪运用水位44.5米,相应库容30.42亿立方米,其中老湖8.82亿立方米,新湖21.6亿立方米。山东黄河设计防御洪水标准为花园口站22000立方米每秒,控制艾山站下泄流量不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超量部分由东平湖分洪调蓄。其运用原则是,根据黄河、汶河洪水量情况,充分发挥老湖调蓄能力,尽量不用新湖,当老湖不能满足分滞洪要求,需要新老湖并用时,应先用新湖分滞黄河洪水,以减少老湖淤积,按“分得进、蓄得住、排得出”的要求,以达到分泄洪控制运用的目的。东平湖水库现建有环湖围坝100公里,二级湖堤26.7公里,大型涵闸7座,即向老湖分洪的林辛、十里堡进湖闸,老湖区向北排入黄河的陈山口、清河门出湖闸,庞口防倒灌闸,向新湖区分洪的石洼进湖闸和为防御特大洪水、水库超标准运用并为水库蓄洪期间紧急泄水和后期排水腾库、通过梁济运河泄入南四湖的司垓泄水闸。成为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工程之一。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