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县的历史沿革

惠民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秦:我厌倦了二郡,二郡是齐郡的。秦始皇本是东南天子,但厌倦了东游(厌倦了读书压力),就放弃了这里,故名。郡治在今桑洛书以北。

汉:西汉改累县为富平县,属青州刺史平原县。

王莽建立新朝后,改富平为乐安阁。

东汉皇帝永平五年(62年)改为榆次县,仍属平原县。

三国:魏地,名穷,属乐安郡。

金:累倍之名,属乐陵国,隶属冀州刺史,驻累倍。

北魏:倨傲功名,郡迁至马岭市(今何方乡二郎村),隶属沧州乐陵县。北齐:556年(天保七年),原累县并入阳新县,马岭市归县治,属乐陵县。隋:原为阳新郡,属渤海郡。586年(汉武帝在位第六年),渤海被废,建立帝州,郡属帝州。

隋炀帝十六年(596年)恢复榆次县,属地州,县治移至新店乡仙地州村一带。606年(大业二年),帝州被废,郡属沧州。不久,沧州被弃,归渤海郡,属渤海郡。

唐:复建狄州,归狄州。625年(武德八年),狄州被废,属沧州。643年(贞观十七年),复建狄州,州治于市累倍,亦属狄州。天宝初,狄州改乐安郡,属乐安郡。758年(甘源元年),乐安县改地州,属地州。

五代:累时归地州。公元907年(开平元年),地州刺史花为避水患,将州县两府迁至东南(今清河镇古城马村)。

宋:榆次县属乐安县,地州,河北东路。1015(大中祥符八年)迁周至,累县治至阳新县子乔镇八方寺(今惠民县城址)。金:累时属山东东路狄州卫郡。

元:榆次县属地州,济南道。

明朝:1368(洪武元年),弃榆次郡,入地州。1403年(永乐元年),狄府改为乐安府。1426年(宣德元年),乐安府改为武定府,隶属济南府。

清朝:当初还是武定府,1724(雍正二年),武定府是山东直隶府。1734年(雍正十二年),武定府升为武定府,设立惠民县(因城东南二十里惠民沟而得名)。隶属武定府郭县。

民国:第二年(1914),代北路改为济南路,惠民县改为济南路。民国十三年(1925)建立武定道,道治建立惠民城。民国十六年(1928),武定路废弃,惠民县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四年(1936),在惠民县设立山东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惠民等县11。民国二十七年(1939),中国* * *产党在惠民县西北、西部、西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1942年9月,冀鲁豫边区在商河、惠民两县边区建立了尚辉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4 10渤海区成立惠民、经济、商贸、河流三边县。

9月,1945,惠民城成立。惠民县一、二区归惠民市管辖,市政府驻惠城;其余地区属惠民县管辖,县政府设在鹤立村(第三堡乡)。惠民市、惠民县归渤海行政区第四派出机构管辖。5438年6月+10月,撤尚辉郡、三边郡。扬中县成立于1946年2月。1949年4月,惠民县党政机关从鹤立村迁至惠民市。

1949年5月,扬中郡更名为会稽郡。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5月,撤销渤海区,调整原辖区,设立惠民区,派出机构驻惠城,惠民县归惠民派出机构管辖。撤销惠济县,辖区分为惠民、济阳、商河三县。1961 10年4月,惠民县、宾县被划分,惠民县下辖的原人民公社改为13区,县政府迁回惠城。惠民县归惠民社管辖。1967年3月,惠民县委、惠民县人民委员会改为惠民县革命委员会,隶属惠民区革命委员会。1978回民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回民区行政公署,所辖县不变。到1985,惠民县仍归惠民行政公署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