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体现的思想美?

文人心态的记录——山水田园诗的审美主题

中国历史悠久,大一统时间长,为山水田园诗提供了审美时间,美丽的风景为古代诗人创作优美的山水田园诗提供了审美空间。西方的风景也有自己美的特点。为什么它的田园诗远不如中国的繁荣,内涵远不如中国古代田园诗的深刻、婉约、复杂、有味道?除了上述审美时间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审美主体的原因,即古代文人心态的原因。

爱国主义——山水田园诗的主旋律

中华大地,名山大川为筋骨,乡村为肌肉,是中华民族获取生活资料的源泉。山水田园养育人,人就会热爱山水田园,产生对山川和乡土的深深热爱。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山河故土之情愈演愈烈,成为民族国家形成时爱国主义崇高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了爱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另一方面,古代山水田园诗人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遍游山水,大饱眼福,讴歌中国风光,创作了优美的山水颂歌,使山水田园诗获得了很高的思想意义,为我国爱国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遥远的古代,有很多中国人祭祀山川、游历、隐居的传说。黄帝周游列国,封五岳;巢父和许由因为他们崇高的标准逃离了大山和森林。于顺东游就职大典,登南山,观何澍,游苍梧南而死,葬于九嶷山;《诗经·周松吟》讴歌了吴王与商贾,天下一统,疆域辽阔,群山环抱,诸河交汇的壮丽景象;魏武侯在西河游泳,欣赏“山川之美!今魏之宝也”。孔子行于魏之林,坐于杏坛之上,游历于少源之野、荣山之上,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著名观点;屈原在《招魂》中把楚国描述为“谷径复杂,溪水潺潺”。光和风转云,君将拜兰。”“梯田累了,山更高了”,配合故国秀美山川,景色宜人,呼唤楚王魂归。六朝以后,山水田园诗兴盛起来,赞美和描写山水田园诗来表达对山川的热爱和对故土的感情的作品不计其数,借山川表达爱国情怀的作品也层出不穷。高适有“礼乐荣,山河静”之颂(《李太守,赏绥阳》);褚光喜写了五首游览茅山的诗,描写了茅山的美景和野趣。诗中“此意访国,遑论游致远”,“人间皆光,山河春光灿烂”,意在赞美盛唐帝国;杜甫有“虽国破,山河长存,草木春复绿”(春望)的感叹;陆游说:“三万里河海,五千大山爬摩天。遗民泪流陈虎,南望王师又一年”(《感篱门秋夜晓迎寒》);文天祥有“我未满二十岁,坠入山河”(采石)之恨;高琦唱《互不相让,战而胜之,夸天下强》《从此四海为家,不以长江为限南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元代周曰:“山显云,昼生虚寒...山谷幽深莫测,楼梯上摆满了菜...汉唐与今日中原相融。伟大的地图,创造是多么困难;我以六师为荣,金汤永固”(《野狐岭》),这是一首为雄壮的军力,宏大的国家形势,辽阔的疆域,永恒的固山河而作的歌。仔细考察,随康熙游兴安岭,写下“去远场远眺”四首诗。其中一人道:“图远兴安,凤舞龙归空。中脊之初,云助大漠,树倒寒。丹青不算东南秀,但音高知道宇宙的宽度。万里之遥,喜从奇险中得奇效。“这首诗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歌颂了康熙时期国家统一繁荣的局面。魏·桑原“雄山犹窥边塞之势,古流难平”(居庸关)。.....这些诗歌或写山水田园之美以赞美国家的统一富强,或写山河之痛,表达了誓死报国的崇高愿望;或以山河取胜,寄托国家和民族兴亡的悲情。与其说它是一首爱国抒情诗,不如说它是一首山水诗可能更恰当。山川秀美,乡村美丽,去探访它们,去欣赏它们,去赞美它们,为它们的壮丽和美丽而自豪和欣慰;外敌入侵山川变色,会高喊“还我山川”,愿意为之而死。从忧国忧民,博大精深的情怀一直激励着古代的仁人志士,激励着真正热爱中国山水田园的诗人。

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奠基时期

严格来说,田园诗根据题材分为两种不同的诗,但写山水多涉及田园,写田园也会涉及山水。大部分诗人两者兼而有之,很少有独树一帜的,而且渊源相同,审美追求相近,所以古人常把山水诗和田园诗放在一起讨论。作者也把他们结合起来,刑罚大致划分。

田园诗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古代农歌的出现。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华民族就建立了发达的锄地农业,生活在山水田园之中。所以古代就有了反映农耕的诗词篇章,如《随木草》《分五谷》。《诗经》中有一些农业诗,如《冯祺七月》、《冯祺田夫》、《潇雅大田》。但诗中反映的是大规模奴隶劳动的场景,很难看出诗人的个性。诗中田园风光很少,山水风光更少。诗中偶有风景句,如的“天天桃,焚其花”,“何光”,“谁说一江宽,一苇悬其上”,“秦与伊,方与”,“从谷,移于树”,“绵水”与“绵水,住于海”,“采薇”是“过去式我,柳依依;今天,我认为下雨,“节南山”,“节南山,魏颜”和“的,的田”。写田园山水、植物、花鸟的诗,有些很优秀,但最后都不是主旋律,只是为了对比,或者渲染气氛,处于陪衬地位。《楚辞》中也有很多关于山水的名句,如《湘夫人》中的“秋风袅袅,洞庭湖的波涛在树叶下”,《山鬼》中的“雷声填雨声,夜鸣声响,风萧萧,公子思之”,但也是为了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并非主旋律。汉代诗歌不发达,如《城南之战》中的“水深而激越,蒲苇无形”,长歌行中的“青园葵花,朝露待日出”。春天里,万物生出光彩”,而吴明的古诗词,如《青青边草》中的“青青边草,园中向日葵”,也与《诗经》《楚辞》中写山水田园诗的手法、风格、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诗经》到建安近千年,中国的山水依旧,田园风光越来越美,但很少有田园诗,更不用说山水诗了。首先,原因在于当时的生产力与后世相比并不发达,诗歌朝着“饥民唱其食,劳动者唱其事”的现实方向发展,无暇关注山水田园之美,更难达到山水田园之美。其次,当时诗歌还不成熟,尤其是古代诗歌的意境理论还没有产生,文学(主要是诗歌)还没有进入自觉时代,真正的文人诗歌还没有正式产生。因此,不可能产生高水平的通过描写山水和田园来追求意境美的诗歌。而且从先秦到汉代,民歌很多,诗人多为普通百姓。由于生活和文学水平的限制,他们无暇欣赏和描绘山水田园之美。第三,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思潮是前儒家,儒家诗学的中心是“言志”,目的是“言志,以礼义为终”。在这种影响下,不可能产生强调景物和内涵的山水田园诗。最后,当时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与南方相比,山水田园诗的美是低劣的,而且受审美对象的影响,不可能产生更成熟的山水田园诗。纵向来看,山水田园诗要具备这四样东西在一起,才能产生和成熟。

古代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看海》,写的是北方的山海。诗中“水之所以美,山之所以立,岛之所以高。树木和百草枯草,非常茂盛,秋风吹得树木发出悲伤的声音,大海正在涌动巨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似乎来自浩瀚的海洋。日月之行,若出其境:星辰汉辉煌,若出其境”等描写,蕴含着志向和情怀,视野开阔,意境宽广,风格刚健豪爽。东晋南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进一步南移和东南的进一步开发,庄园经济的发展,世家大族游山水牧区避世享乐,玄学、佛学的兴盛和儒释道的初步融合,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意境理论的出现, 随着贵族诗人群体的出现,山水田园诗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和完整的艺术形式正式出现在古代诗坛。 东晋南朝的诗人几乎都写过山水田园诗,其中以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最为著名,不仅源于他们,而且奠定了他们的基础。下面详细讨论先结合再分离。

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空前黑暗,血腥的现实使得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信仰逐渐瓦解,玄学、佛学思想开始兴盛。文人或超脱现实,走向上帝,或纵情之酒,或走向自然,享受南方山水,于是有了竹林七贤和宫体诗人,也有了晋南朝的玄学派诗人和田园诗人。但文人不能完全忘记“养气平和”,更不能完全脱离实际,所以诗中有矛盾,也有痛苦。相比之下,走神遁入空门太过平淡不堪,纵情于美人美酒也就逊色了,而走向自然,享受自然的喜悦,既不平淡也不不堪反而更加优雅,于是田园诗歌就成了时尚,是诗歌中最有活力、影响最深远的流派。由于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的不同,陶渊明和谢灵运都受到时代和思潮的影响,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道路和成就却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