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喜的历史

摇头丸MDMA是德国默克公司在1912年发现的合成另一种毒品的副产物,公司在1914年申请了专利。起初,它被尝试作为战时给士兵的食欲抑制剂或兴奋剂。但由于其具有恶心、高血压甚至肌肉坏死等副作用,制药公司并未将其作为食欲抑制剂进行生产,也从未正式进入药品市场。MDMA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进行了进一步的药理学研究。1953年,美国陆军情报局出于情报工作的需要,对MDMA进行了动物实验。1953的志愿者实验死亡,研究中断。60年代末,少数地下加工厂生产,但几乎没有发现滥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亚历山大·舒尔金(Alexander Shulgin,摇头丸之父)研究小组发现,这种药物可以缓解口吃严重的人的症状。他自己把服药后的感觉描述为“情绪与身体联系紧密、容易控制的意识变化,并伴有一点幻觉”。1978 Shulgin和Nichols报道了MDMA对人体的心理作用,引起了人们对这类可能有助于心理治疗的化合物的兴趣。后来,一些精神科医生在临床研究中发现,MDMA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患者与医生的沟通能力,帮助患者减轻精神危机带来的痛苦,增加心理治疗的效果,与其他精神药物合用时可以减少其他药物的用量。关于MDMA致幻作用的医学报告导致医学专家将其作为治疗酒精依赖和抑郁症的工具,并称其为精神保健中的优秀药物。因此在80年代一度被用作心理治疗中的辅助药物,以至于有人宣称“MDMA是治疗灵魂的青霉素,一旦看到它的治疗效果就无法放弃”。

在MDMA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过程中,使用者发现MDMA具有迷幻、愉悦的效果,于是它迅速出现在街头,成为吸毒者喜爱的毒品。20世纪80年代末,在新闻媒体的影响下,摇头丸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当时,MDMA在美国西部的一些大学校园中成为替代可卡因的娱乐性药物。心理治疗师称之为“亚当”,以示服药后的“单纯与所有人和谐相处的状态”。为了方便销售,毒贩们很快将其戏称为“摇头丸”(又译致幻剂,摇头丸),一直沿用至今。从1983开始,MDMA成为美国非常受欢迎的新型毒品,尤其是在大学校园。根据美国药物管制署的统计,在美国至少有21个州滥用了MDMA。MDMA在加拿大的校园里更受学生和年轻职员的欢迎。

由于MDMA在大学生中的使用越来越多,媒体宣传,以及MDMA的毒性和滥用潜力,美国政府对MDMA制定了管制措施,缉毒署(DEA)在1985召开了听证会。媒体报道了两种相反的观点。热情的支持者要求MDMA,而反对者担心这种药物会对年轻一代造成伤害。1986美国缉毒署将MDMA列为第一类非常规药物,滥用潜力大,不能用于医疗。这意味着MDMA不能在美国作为医疗药物使用,这种药物的临床试验申请没有被批准。然而,摇头丸仍在非法毒品市场上流行,青少年非医疗用途的滥用也在逐步升级。美国药物滥用研究所的各种监测发现,许多中学生和大学生滥用MDMA等所谓的舞会药物。更为严重的是,MDMA不仅出现在夜总会和疯狂舞会中,还在中学和大学的校园以及其他社会场所蔓延,滥用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这时,摇头丸的衍生物MDEA出现在药品市场上。MDEA和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效用,被吸毒者称为“Eve”,但未被美国药物管理局列入管制药物。

1980年代后期,摇头丸的滥用从美国蔓延到欧洲。在欧洲的“马拉松”舞蹈(称为“Raves”)中,这种药物已成为消遣的首选。尤其是立体声音乐俱乐部、摇滚(咆哮)派对和通宵舞会。1995年,美国有1名女生在药物的作用下服用摇头丸并大量饮水,在美国引起轰动。美国开始加强对此类药物的管制。

20世纪90年代,摇头丸滥用加剧。1991年,美国生产MDMA的地下加工厂只有1家,而在1992年,地下加工厂有9家。同年,德国在拉脱维亚一家制药公司缉获了3吨摇头丸,准备通过国际合作运往比利时和荷兰。根据UNCP的统计,在过去二十年中,各国对摇头丸的使用大幅增加,其中“净增长”最大的是亚洲,其次是欧洲和美国。

MDMA于1992进入香港,随后迅速在吸毒人群中传播。1993年,香港警方只缴获了6片摇头丸,但在1996年,飙升至11076片。1996引入中国内地。1996 165438+10月25日,联合国禁毒署在上海召开会议,一致认为苯丙胺类兴奋剂将逐步取代鸦片、* * *、可卡因、大麻等流行的传统毒品,成为21世纪全球滥用最广泛的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