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去天竺求法的目的是什么?记录他一生的古籍有哪些?

背景

只有了解了背景,才能真正理解法显在天竺求法的目的,以及这次求法的意义。佛教传入中国,到东晋法显时已有约300年的历史。传播的体系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知止、智谦为代表的大乘空宗般若;一种是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小乘和大乘都介绍了。从时间顺序来看,一般有三个时期是法语传播最盛的时期:支谦、朱法虎翻译了很多般若经等。道安被翻译的时候,经典很多;在鸠摩罗什,大乘佛教非常繁荣。佛教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中。外来宗教传入一个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必然会发生碰撞,佛教也不例外。经过长时间的尝试、伪装和适应,逐渐被国人接受,最终达到融合的阶段。到了东晋,应该说已经到了这个阶段。

从政治形势来看,此时的中国大地已经分为南北两区。西晋建兴四年(365,438+06)亡,次年金元帝即位,为东晋之始。北方的统治者都是少数民族,大多拥护佛教,尤其是后赵、先秦、后秦和北凉,对佛教的崇拜更为突出。在南方,就是所谓的“南渡”。在北方,达官贵人和学者为了躲避外国压迫而逃往南方。这些人包括一些国王也信仰佛教,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总之,北方和南方都对佛教感兴趣。佛教已经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也有几点值得特别一提。首先是僧庙越来越多。根据唐法林的论证,东晋104年,* * *修建了1768座寺庙。

这个数字是否可靠不得而知。(见任《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第574-580页)其次,僧尼已达一定规模,僧尼人数与日俱增。第三,名人辈出,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高僧。最后,还有更多来自印度和西域的僧人。这里还必须提到一点:很多高僧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并不局限于北方或南方,而是跨越地域和政治界限的。佛教虽然基础扎实,但其实带入的成分多,摄入的成分少。中国有不少僧人或居士去西域求法。但大部分只去了西域。真正在法显之前参观天竺的真的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金末宋初出现了西进求法运动。中国的和尚到西方求佛法,或求经典,或向天竺高僧取经,或愿见圣地誓死,或求名师来华。(见唐永通《汉魏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二章)

在寻找经典的过程中,一般来说不是随意的寻找,而是有目的、有重点的寻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印度寻找佛教戒律。只要了解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就会认为这样做是必然的。如前所述,僧尼越来越多,僧团已经形成,这就产生了一个寺庙管理的问题。人数不多,只需要三章就能让僧伽的生活正常运转。人数多了,就需要更细致的规定。以道安为例。梁惠姣《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说:师徒百人,斋戒不知疲倦...即使是现在,他们也住在长安的五重寺,有几千个和尚,大有普及之势。(见郑达《新修大藏经》)可以看出,道安门下有很多和尚。《道安传》接着说:安得是物质派,也是三藏学者。僧尼所作的佛教教义是* * *,有三个例子:一个是在香座上宣讲经文中的教义;二、平日六点吃喝唱歌的方法;第三,布萨派使者忏悔等方法。世间庙堂随之。

可以看出,道安也感到了为僧尼立法的必要性。但是他的立法还是很简单。和印度那些法律比起来,相比之下就有点苍白了。

《法显传》又称《佛国故事》、《佛祖游天竺故事》、《天竺之旅故事》等。该书涉及面广,涵盖了中亚、印度、东南亚约30个国家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它是中国和印度之间最早的海陆交通记录,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中亚、印度和东南亚的游记,在中国和南亚的地理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佛教传说中,广州被视为“汉族之地”,汉族地区的南部至少已经包括广东。

法显是中国陆路到印度,海路回国留下记录的第一人。还参与翻译了从天竺取回的佛经《摩诃僧法》和《大泥经》。

记载法显生平的古籍不少,其中以下几本最好:(1)《法显传》,法显所著。(2)高僧游良写《三藏集解》,简称《游录》。③梁惠姣撰写的《僧侣传》卷三《法显传》。(4)唐道玄写的《唐实录》。(5)唐景迈著《经典的历史与现代翻译》。(6)唐致胜撰《开元佛教录》。(7)唐·《贞元佛教新解目录》。(8)隋代费长芳撰《历代三宝》。(9)元念常收藏《历代佛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