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的发展历史

古代计量学:计量学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计量学”。中国古代以人体的某一部位或其他自然物、植物的果实为计量标准,如“摊手知尺”、“抬手促”、“以力为先”、“踏过亩”、“滴水时”等进行计量活动。

公元前221,统一计量,秦始皇,不一致的度量衡制度在秦朝第一次得到统一,计量在历史上第一次引起关注。

公元9年,王莽铸“辛莽贾梁”,证明汉承秦制。辛莽时期还发明了游标卡尺,在结构上与现代游标卡尺相似,标志着传统测量理论的形成。

东汉末年,用于测量距离的鼓车的出现,是人类测量的一大进步。

到了唐代,度量衡制度进一步完善,唐制作的“四级补偿浮箭漏刻”是目前记载的第一个精确计时器。

元稹八年,杆秤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也标志着计量学的逐渐成熟。

清朝康熙帝定制的新尺、天平和铜重的出现,标志着计量学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新中国成立后,计量制度开始统一,建立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型计量,实现了计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文革”后,中国计量在法制化的道路上进入了规范化和国际化的新阶段,进入了现代化时期。

计量的特点是:准确、一致、可追溯、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