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对话交流的?


我们在读史、读诗、读古文时,也许会产生有这样一个疑问,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说话的?

我们都知道,口语和书面语存在一定的区别:书面语经过琢磨润色修饰,更加规范顺畅通达;口语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却因此更加随性原始,富有生活气息,这点共识放在古代应该也能成立。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古代诗歌文章,都是在技术和艺术层面上经过文学处理的产品,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我们读到的都是高于古人日常生活的艺术创造。我们今天只能读到书面的语库,对古人家常式的交流方式却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也许有人可能会说,像读现代小说可以了解现代社会生活一样,读古代小说应该也可以了解古代的社会风貌和交流方式。但是别忘了,小说是明清之际才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的先秦寓言,魏晋志异,唐代传奇,宋元话本,对家常式交流的考证用处不大。就明清发展起来的章回体小说而言,若是当代人写当代事,小说中人物的交流方式可能较为贴近真实的生活,比如《红楼梦》;若是当代人写过去朝代的事,那么作者也只能受限于自身所处时代的交流方式,而不能创作出过去朝代人们所用的交流方式,比如《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没有了家常式的交流而只有文本式的语言模式,就像只有粗枝主干的伸展而无茂叶繁花的润饰,虽然筋骨遒劲却未免失之丰满多样。我们可以品读古人文采斐然的文章,却不能捕捉促使文章成型的生活细节与内心活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省却了曲折的过程,我们只看到完满的结果。因此,我们只能认识到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一件件大事记堆积串联起来的古人,却无法认识熨帖到衣食住行随性言语的古人。

也许,古人是怎么说话的这个问题,我们终究不能找到确切的答案。历史留给我们太多的迷雾和不为人知的角落,历史因此而神秘,因神秘而诱人。我们试图拨开所有的迷雾,照亮所有的角落,却又怕这样的拨弄与照亮会破坏历史的神秘。于是,我们挟带着这样的矛盾在历史的温习与探幽中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