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


8月份时候,翻开了这本买了好久却没有认真读一读的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断断续续看了进两个月,特别是中间部分看得有些晕,但还是注意力就快消耗殆尽的时候,读完了它(而它真的很厚)回顾书中进三十多个章节,个人反而觉得序言和导论以及最后的24-28的章节是最精彩也是最好看的。

在这本书里,没有那些吓死人的学术词汇,没有那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写作态度,而是用着一种平实幽默而谦逊的语言,

如同一位“贡老师”带你走进博物馆,缓缓指着墻上那副《阿尔诺非尼的订婚式》告诉你,这幅画中作者凡戴克是如何用油替代了蛋液,不但使得色彩相互转化得到柔和的过渡效果,

而且沾上颜料的画笔在画面上能点出闪闪发亮的高光(highlight),大大丰富了画面的细节。

贡布里希大大本着为“艺术”科普的想法,前前后后对这本书修改了无数次。在书中他也为我们解答了许多人们在今天接触到艺术、或者进入艺术馆时大多数人会带着的疑惑与问题。

当我们在艺术馆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什麽?

关于“美”的趣味

人们总会有种习惯,认为自然应该永远和我们司空见惯的图画一样,当我们面对自身所熟悉的题材时,画家所使用的“未曾想到的方式去画......往往会遭到责难”。今天的我们在踏入美术馆之前,相信每个人自身早已就有一套关于“美”的观念,而我们关于“美”的观念一直以来,也被自身所生活的文化语境所塑造。

在没有理论文字告诉我们某些原始艺术品的自身的用途及其意义时,我们会觉得一幅因纽特人的舞蹈面具会有些戏谑搞笑,孩子们也许会觉得好玩,大人们也许会体验到这种跨文化观看所带来的惊奇感与新鲜感。但当我们知道它所表达的是一个满脸血污,吃人的可怕山鬼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件带着某种“神秘笑容”艺术品着实令人毛骨悚然。可是这在当时的因纽特人看来,却是有着某种神圣严肃的含义,代表着他们与神灵及大自然联系,因此我们在不了解一件艺术品时,很难界定它所带给我们的是审美的愉悦还是对神圣的畏惧,或者是某种消费狂欢,“先入为主”的审美趣味造就了我们与它们的隔阂。

而今天我们关于“美”的观念,在过去也许是传统的,宏大的,民族或者国家层面叙事的。而在今天,大概正如艾柯在《美的历史》中所说,是由“商业消费世界”所提供的,是“仿象”的,破碎的及个人化的。在这里我很难完整的描述它的具体形态,但是有一个有趣的个人例子,学室内设计的大学同学近期向我展示出了他的近期人气作品,在一系列的家装设计效果图中,总结出了许多关于今天人们家庭装修设计中的元素,它们的关键词是:仿大理石、高脚杯、巴洛克风,极简主义。也许这一切,我想早在布迪厄的书中已经表明了:人们的趣味,来自于自身所处的阶级。

从来就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一方面,今天我们所看到了许多名画的大师们,在历史上他们大多为宗教信仰所服务,所绘画的母体大多是圣经的内容,譬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堂天顶画中所描绘的创世纪以及诺阿的故事。

而另一方面,他们也为“有闲价级”所服务,这些生活在城堡里的领主贵族,大航海贸易的商人们掌握了大量的财富资本后,通过获得艺术这一文化资本以彰显他们的荣耀与社会地位

这时的画家们与其说是艺术家,其实更多的是工匠罢了。而在财产私有出现以后,“只会画画的人们”有钱了,他们不再依附于当时的王公贵族。

自从印象主义者们开启了现代艺术,到杜尚搬出了那个著名“小便池”,人们观念中的艺术家这一职业开始变得神秘起来。艺术似乎开始变得不关心社会,与大众无关,而且“为艺术而艺术”,关于这一观点,杨小彦老师在《艺术家的根本价值在于,他不肯成为一个合谋者》中就指出“艺术家作为一种社会形象,总是和“优雅”、“另类”、“高尚”、“享受”、“先锋”等当下的消费符号挂钩。对艺术的消费于是就成了一种特殊的时尚而受到鼓励。要知道,公众在消费艺术的同时,艺术也在消费由它开创的名声。结果是,艺术创作成了一个封闭的竞争场,彼此之间为了一种可以和价格与名声相联系的“独特性”而奋斗。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一旦艺术成为一个圈子运动,一旦艺术能够获利,艺术家干嘛还要那么不切实际地去关心社会呢?社会又与它有何相干?”

艺术是什么?

“虽然我明白任何讨论艺术的企图都无法接受逻辑的检验,但我坚持认为,把艺术家视为工匠,把艺术看成是工具,其根本错误是否认了艺术的独立性和自足性,否认艺术可以成为人们的一种情感状态和思想方式。”

------杨小彦

提到艺术,今天它已经和一切有关“品味”“优雅”的符号消费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人们所渴求的“文化资本”的一部分。

而我曾一度认为“艺术”指的就是卢浮宫里的那几幅古典主义油画和历史上的那些个著名“大师”,是有关于西方绘画的一段历史。从今天的各种相关理论和艺术史的书籍书写观点来说,甚至有种偏见,它以“西方”为主俯瞰世界艺术史。但在书中贡布里希至少解答了我的第一个问题关于“从来就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而一切的一切都还是回归到我们自己作为人的本身,自史前人类在南法的雪维洞穴留下那个”手印“一开始,艺术是源自于精神信仰,它是早期的“我们”人类面对残酷自然所构建的精神寄托,正如赫拉利所说它成为我们构建的想象共同体的一部分,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现代社会。从农业革命

用“多余食用粮”所养活艺术,到工业革命的生产力解放,“艺术”一直变换着不同的“文化”形态,成为统治者和精英阶级及其人们构建想象秩序的工具。

同样的,不能完全的从“艺术工具论”的角度对它进行解读。从人类层面来说,艺术作为哦我们表意“语言”的一种,它当然具有自身的“独立性”,是我们秉持着某种信仰,表达那些黑夜里的痛苦、无人能说的辛酸、,看到大山海洋以及平凡与快乐时,内心所留下的一条逃避幽暗密闭时刻的绳索。

注释

①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240页

②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50页

③翁贝托-埃柯,彭淮栋译,《美的历史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④雅昌专栏,《杨小彦:艺术家的根本价值在于,他不肯成为一个合谋者》,2018年11月13日,网址:/20181113/n1032478.html

⑤雅昌专栏,《杨小彦:艺术家的根本价值在于,他不肯成为一个合谋者》,2018年11月13日,网址:/20181113/n1032478.html

⑥尤瓦尔-赫拉利,林俊宏译,《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信出版社,2014年11月,81页

本文标签: 艺术 我们 艺术家 人们 成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