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葫芦雕刻的历史沿革


关于东昌葫芦雕刻工艺的来源,在当地有不少传说。民间最认同的是宋代王和尚首创的说法。据传,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告老还乡回到现在的东昌府区。因当地盛产葫芦,于是王和尚就地取材,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用来养自己喜爱的蝈蝈儿。葫芦雕刻内容以老百姓熟悉的戏文内容为主,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另一种说法则是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路过堂邑镇,将葫芦种子送给当地老百姓种植,有心人将生殖文化、性文化表现在葫芦上,当作陪嫁压箱底的物件。后来,当地人纷纷效仿,将戏文人物、民间传说等内容雕刻其上,葫芦雕刻技艺便由此流传开来。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畔的东昌府是经济、文化的枢纽,当时的雕刻葫芦曾一度是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东昌雕刻葫芦还曾远销全国各地。 不管有多少种传说,在被称作民间工艺品之前,葫芦雕刻一直被人们叫作“玩意儿”,它和其他民间手工艺一样,是以贫苦手艺人走街串巷讨生计的方式存在并延续下来的。手艺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大字不识,具备的无非是灵活的头脑和对世态炎凉的丰富体验,但他们取之不尽的社会题材和赋予手中“玩意儿”的人性与个性,不仅给人们带来把玩的快乐,还有着不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东昌葫芦雕刻的历史悠久,宋代前葫芦为普遍种植食用,宋代为简单雕刻的稚形期,明代、清代至民国为取材广泛、技法多变、精雕细刻的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衰落、复苏的过程。

本文标签: 葫芦 雕刻 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