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下!罗马广场的建筑特色是什么?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式已经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比如遍布罗马帝国的大型剧院,观众平面呈半圆形,一排排上升,以垂直过道为主,水平过道为辅。根据票号,观众从不同的入口和楼梯到达每个区的座位。人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高升起,前面是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突出,形成裙楼的原型,类似于现代大型表演建筑的基本造型。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的标准单位。一些公寓底层有商店,楼上的住户有阳台。这种形状类似于现代公寓的形状。从剧场、竞技场、浴场、公寓的造型来看,当时的建筑设计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高层拱形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弗拉维安宫主厅的管状拱门跨度为29.3米。万神殿穹顶的直径是43.3米。一世纪中叶,出现了十字拱,它覆盖了方形的建筑空间,将拱顶的重量集中在四角的墩上,没有连续的承重墙,所以空间更加开阔。将几个十字拱与圆柱拱和穹顶结合起来,可以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结合的代表作。古罗马中央广场东侧的君士坦丁大教堂中央有三座十字拱门,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圆柱拱来抵抗水平推力,结构层次很高。剧院和竞技场的巨大礼堂也建立在复杂的拱形售票系统上。由于采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低廉的火山灰混凝土,拱券结构得到了推广。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一种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1世纪,它几乎完全取代了石头,被用于建筑拱券和建筑墙体。混凝土表面通常用一层方锥石或三角砖保护,然后抹一层灰或贴一层大理石板;还有就是在混凝土墙前砌石墙做面层的做法。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可以区分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图拉真、巴西利卡和木桁架跨度25米。建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斗兽场,可容纳5万名观众,仅用了5-6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被填平的湖面上,地基没有明显的下沉。建于公元2世纪中叶的巴勒贝克太阳神庙,周围有45根柱子,每根柱子高19.6米,底座直径2米,全部由单根花岗岩制成。在寺庙后墙上8米的高度,有三块每块重约500吨的大石头,可见当时的起重能力之大。公共浴室一般都有中央供暖设备。着火房间的热烟和热空气通过大厅地板、墙壁和拱顶下的粘土管道流动,散发热量。根据维特鲁威关于建筑的十本书,剧院的座位下埋了一个青铜瓮,以提高音质。此外,最迟在1世纪中叶,窗户上已经安装了几十厘米见方的高透明度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外,帝国各地还有各种级别高、规模大的建筑。古罗马的建筑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型建筑风格浑厚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建筑艺术的新领域,丰富了建筑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有:拱形券覆盖的全新打造的内部空间、庄严万神殿的单一空间、多层次大变化的皇家浴场的顺序组合空间、大殿的单向纵深空间。在一些建筑中,内部空间的艺术处理比外部形象更重要。古希腊圆柱的构成得到发展,使其更具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了柱式和拱形券的组合,比如柱式和连续券,既用于结构,又用于装饰。帝国周围的凯旋门多由券组成。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和拱形券结构的集中建筑。哈德良离开这座建于2世纪上半叶罗马郊外的宫殿,就是一个成熟的例子。自4世纪下半叶以来,古罗马建筑的潮流已经衰落。15世纪以后,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以后。随着19世纪初法国的古典复兴和“帝国风格”的推广,古罗马建筑再次成为欧洲学习的典范。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片在明朝后期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带来了三卷《罗马古城地图集》,存放在北京的耶稣会图书馆。公元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将两卷《广於菟说》带到中国。这些书包括罗马斗兽场和浴场。寺庙和罗马市场的图片。此外,17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还有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三卷本,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的建筑并无实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