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的历史沿革

夏朝淮阴以淮河为界,属徐、杨两国。商周史籍称东夷、怀夷之地。

春秋末年,属吴。吴灭后,归越国。

周镇定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国多次入侵泗水流域,淮阴归楚国,最终归楚国。

秦王二十四年(前223年)设淮阴县,属泗水县(东海县,又名谭县),淮阴县位于今楚州区。

西汉初,涪陵县位于淮阴县西南(今洪泽湖及洪泽、盱眙部分地区)。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韩信被封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地。十一年,韩信被杀,淮阴后国被取消,仍称淮阴郡。武元帝开国六年(公元前117年),设临淮郡,淮阴、涪陵为其郡。

王莽篡汉,改淮阴为嘉信,改临淮郡为胡爱萍郡。

东汉初,临淮郡入东海郡,淮阴郡属之,涪陵郡撤,其地入淮阴郡。永平十五年(72年),在故里临淮郡建立邳国。建安十一年(2006年),下邳名废,仍属临淮郡、淮阴。

在三国时期,它属于魏和魏韩成,没有改变。

金武帝初,仍属临淮郡。太康三年(282),广灵郡移至淮阴,晋帝渡河,迁广灵郡,其间三十四年。

东晋时,北伐将领和北镇,青岩州刺史或淮阴,徐州刺史,为重镇。永和八年(352),浚县北都督,徐州刺史,镇守淮阴。他认为淮阴老城“地势险要,水陆交通都有,容易被景色困扰。沃野有开辟殖民地之利,方舟运粮”,但“无地屯兵”,于是在秦汉故城(即甘洛城)南建新城(后为淮阴故城,近码头镇)。此后,淮阴一直是南朝的国防重镇。

南朝三年(467),淮河以北被北朝占领。淮阴,刘崧驻兖州镇,七年(471),改称北兖州。小琪建元四年(482),兖州镇迁址。永明七年(489),淮阴复置东平郡,统领寿章、淮安两县。

梁改淮州,郡治淮阴,郡改称淮恩。太清三年(549),侯景以小为兖州北部刺史,但州民不肯出兵,故淮阴改名兖州北部。侯景派大将羊海帮助小,羊海带向东魏投降。东魏位于淮阴,仍称怀恩县、淮州县。

陈太建五年(573),吴明伐齐,十一月淮阴城归陈。九年(577年初),不在最后一周,该县被命名为寿章。东平县将会重新建立,就像小琪一样。

隋朝初恢复淮阴县,不久淮阴县被废。大业初(605),淮阴设山阳县(今楚州区)。

唐武德初年,恢复淮阴郡。武德七年(624),淮阴第二次并入山阳郡;乾封二年(667),淮阴从杨珊划出,恢复郡。

五代至北宋,仍称淮阴县。

南宋建炎元年(1127),武城县位于淮阴县西部,三年后归淮阴县。绍兴五年(113 5年),废郡为镇;过了一年,就成了一个县。晋皇统元年(1141),宋割让土地给金河,以淮河中游为界,于是淮阴县淮河以北的地方(吴城镇、金城镇)都给了金人。晋迁吴城镇(沿淮河北岸),晋城城镇(在淮河北岸北部)迁涟水。南宋嘉定七年(1214),淮阴县令府迁至八里庄。其后十七年,金正大八年(1231),淮阴于南宋降为镇淮府,次年赵山香被南宋江淮绥靖制度收复(淮阴秦至南宋设县,县治在淮河南岸或附近——今码头镇)。南宋咸淳九年(1273),首次设立清河郡,隶属清河军。1274年,淮东使李庭芝迁至于大清口(又名寺口,今袁集乡圭塘村),同时(或前后)划出淮阴县等地区的东部边界,设立忻城县。清河县建立3年(迁县城后仅2年),地在元。

元初清河、淮阴、忻城三县并置,清河军废,县属淮安道志署。至元二十年(128 3),淮阴入杨珊,故淮阴四进杨珊,清河因建立较晚而单独存在。泰元年(1324),黄河决口,大青口县城被毁,郡尹没花时间就把清河郡迁到甘洛城。清河起于淮阴故里,县域在淮水之南。田丽元年(1328),因甘洛水幽居民少,郡银大路花红哈马移至小青口西北。离淮阴老城十里,起初没有城墙。后因战争需要,有边长3.5公里(今码头旧县)的三座城墙(南面临河)。

明初,清河县还在小青口(今码头旧县)西北。嘉靖年间,大青口淤塞,黄河经小青口入淮,县城水患严重。直到崇祯元年(1628),由于水患和战乱,甘洛城被迁。

清顺治三年(1646),清河县仍移至小青口(今码头旧县)西北,属淮安府。康熙中期,县城屡遭水淹。乾隆二十六年(1761),江苏巡抚陈鸿谋于次年请求迁至杨珊清江浦,清江浦附近十余乡并入清河。清江浦成为清河县除南部的(今)和青州涧(今聚义河)外的新县治。

民国初撤销淮安府,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三年(1914),清河县改名为淮阴县(因此与河北省清河县同名)。还是位于清江浦。并在此设立淮阳守备衙门和淮阳易道衙门,以淮阴为县。民国十六年(1927)撤路,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清江浦设立淮阴行政督察署,淮阴县归其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日军入侵江南,江苏省政府迁至此。民国二十八年(1939),1年3月,日军侵占清江,江苏省政府迁至淮东。淮阴县政府在县内农村一直活跃到民国三十二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中国生产党淮阴抗日民主政府在县城北乡华庄成立。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新四军解放淮阴市,简称清江浦,建立清江城,农村仍为淮阴县。不久,苏皖边区政府成立,进驻清江。淮阴县属于其中。民国三十五年(1946)九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清江,淮阴县政府、淮阴专员公署所在地。中国* * *生产党政府机关撤出清江市,迁至北乡农村。

1948 65438+2月,淮阴市被解放军解放,淮阴市、淮安市合并为淮北市,市政府驻清江浦。淮阴县是农村。

1949至10,关东区划归涟水县。

1951年1月,县城从淮阴县划出,列为清江市,淮阴县政府迁至王莹镇。因为前进街太窄,在西马路西北角(现市人民医院一院北宿舍区)设了一个办公室(当时是个小屋)。

1952,江坝区成立。

1958年8月,淮阴县与清江市再次合并,组成淮阴市。

1964 10月,市县再次划分为淮阴县和清江市,但淮阴县政府仍设在清江博古路,即现在的“苏皖边区政府旧址”。

1972淮阴县政府迁至王莹镇北京路73号。

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市,淮阴县为下属。

2006年01月1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辖区不变。7月,淮阴区行政中心搬离北京路73号(区委区政府在人民银行大楼办公,人大代表CPPCC在劳动局、土地局大楼办公),新的淮阴区行政中心位于工业园区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