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无用的知识?

01

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庄子和惠施有一场关于“无用论”的经典辩论。惠施对庄子说:“你的一切言论都是无用的。”庄子说:“只有知道无用的人,才能和他谈有用。比如地既宽又大,人只用一个落脚点。但如果把落脚点以外的地方都挖掘到坟墓里,人的落脚点还有用吗?”惠施说:“没用。”庄子说:“那么无用之用就很清楚了。”

我真的觉得庄子的言论很精彩。没有无用的东西,“有用”的有用性就失去了依赖。

联想到之前“数学出高考”的言论,大家都觉得小学学数学就够了。我们买东西可以算账,可以数数,可以加减,学习函数的目的是什么?学什么平行和对角几何?我们不会再需要它了!

还记得上了大学之后,我终于不用为学数学而激动了。因为都说高数难!但是好景不长。我们开了逻辑课,据说是数学的替代品,不太好学。直到公务员考试,还有很多数量关系和判断。

现在想来,数学真的没用吗?

我相信任何学过数学的人都一定会持否定态度。因为数学虽然“无用”,但它给了我们逻辑思维的能力和严谨的态度。从小学开始,数学就不同于语文和英语的阅读、写作和背诵。它教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方案。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分析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如今,虽然我们在生活中不用解方程,不用计算函数,但这种能力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对于写作来说,逻辑是很重要的一点。一篇没有条理的文章你能看懂吗?

所谓“没用”,其实很有用!

02

还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音乐和美术课经常被“挪用”,老师经常说:“不考试,学习成绩就提高不了。”

工作后也有很多人质疑我天天学英语:工作用不着,干嘛学?我学习的时候,同事会感动我:照顾好孩子就好。与其花钱买书,不如买两套漂亮的衣服。

还记得刚开始上作文辅导班的时候,我跟父母说,假期可以让孩子看一些名著,增长见识。我父母质问我说,我哪有时间看那个?不要再考了,好好学习课本知识!

为什么我们总是用“无用”来判断一个事物?原因是我们太功利了。

学校教育功利的追求分数,只要片面的结果;工作之后,我们过于注重技能,认为任何不能快速让我们获得实质性帮助的东西都是无用的。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上的演讲中说:“与科学相比,文学确实是无用的,但也许文学最大的用处就是无用。”

很多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但在追求的过程中,你所获得的思维锻炼,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甚至你走过的弯路,你的绝望和痛苦都给你带来了巨大的收获。

我们看待知识,不能用功利的“有用”和“无用”来判断。对你有用的,对别人未必有用。而对他们有很大帮助的技能,对你可能一点帮助都没有。

从来没有“没用”的东西!

03

然而,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真理是没有边界的。如果再有一门不是“无用”的知识,恐怕会累坏每一个“有志青年”,结果可能还是一无所获。

虽然没有“绝对无用”的知识,但有“相对无用”的知识,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自古以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当然不能什么都想学。比如“一万小时学习法”和“七年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肯定需要你在一个方向上持续发力,分散力量是不可取的。所以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方向,然后所学的知识围绕这个方向展开。与此无关的知识是“无用的”。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你识别知识对你的“用处”。到了这个层面,你会逐渐展开学习,让你的知识形成体系,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第二,不要过分迷信所谓的“技巧”。现在“技能”当道,大家都在陆续学习各种“技能”。原因是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最终的结果是一个只会执行的“机器人”。

因为技能只是别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之果,没有大量的理论和知识培养,怎么可能结出果实?

技能不是不能学,但不能“放弃基础”,放弃知识理论的沉淀去追求所谓的“技能”。

第三,思考和精研。有人说网络小说没用,有人说狗血电视剧没用,有人说碎片化的知识没用。其实这些东西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都可以成为我们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比如有的作者在看网络小说的时候能看到套路和框架,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有人通过学习狗血电视剧成为编剧;有人把碎片化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带来了巨大的成就。

深入的思考和细致的研究,可以把每一个看似“无用”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宝贵财富。

总之,找到适合自己“有用”的东西,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看起来“没用”的东西。透过现象思考本质,善于研究,善于发现。在你的眼里,世界到处都是闪亮的知识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