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郭沫若倡导的定陵发掘,给我国考古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有许多代的封建王朝,这些封建王朝在其统治中国的过程中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宝藏。其中一些在今天的博物馆里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和皇帝一起埋在地下。

其实考古就是要找到这些埋藏在古墓中的宝藏,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历史考察,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次官方考古,最终成为考古史上的一场灾难。正是因为这场灾难,国家在以后对古墓的调查上非常谨慎,对古墓的挖掘也变得异常谨慎。这次事故就是郭沫若组织的发掘定陵事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郭沫若和北京市副市长吴汉制定了视察十三陵的计划,并提交给了政务院。当时这个计划很快就公开了。虽然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但最终还是通过了。

郭沫若带领的团队首先选定要发掘的陵墓为永乐皇帝的长陵。但是最后发现挖掘这座陵墓太难了,因为找不到地宫的入口,于是他们马上改变方向,选择了万历皇帝的定陵。

定陵离我们现在的时间更近,所以文物考察价值更高。经过两年的挖掘,这座陵墓终于暴露在阳光下。但是,郭沫若的人没想到的是,很多珍贵文物在接触到外界空气的一瞬间就被氧化了,没有给工作人员保护的机会,就这样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万历皇帝和另外两位皇后在陵墓里的尸体也被挖了出来,考古队竟然把这三个人的头骨拿出来展览,后来直接陈列在陵墓门口。

这个时候,郭沫若的人和其他地方的领导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对文物造成了多大的破坏,甚至还想挖掘其他的墓葬。这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意识到,这种考古的好奇心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于是立即发布命令,停止古墓的发掘,拒绝了郭沫若的其他计划。

此事发生后,周总理当时提出严格要求,100年内中国不得主动盗掘皇陵。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我们今天看到的十三陵等古墓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没有再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