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历史课成为学生的最爱

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历史课程内容复杂,学生不易掌握,缺乏学习兴趣。长期以来,历史课被认为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尤其是初中历史课,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其重视程度较低。如何改变人们对历史课的偏见,真正让学生喜欢历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目前每个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让学生爱上历史课的妙招。

第一,灵活运用和巧妙使用新的历史教科书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系统学习的最直接的工具。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认为新教材布局生动,画面清晰,主题鲜明,时代感强,不再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它善于选择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它为教师提供了合适的教材和信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有利于教师在新的理念下打开思路、选择方法、追求课堂教学。但不言而喻,很多一线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依然照本宣科,以为只要把教材中要求的知识毫无保留、毫无错误地教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观念与新课改格格不入。长此以往,我们的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甚至夭折。教科书不是法典,教科书不是圣经,教科书只是工具和中介。作为一线教师,要重新认识和理解教科书,实现教科书观念的转变,真正树立全新的“教科书就是榜样”的观念,即教科书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建构的榜样,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旨在唤起学生的认知。同时,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有创造性,把握教材的灵活性,根据教学实践进行合理的调整、重组、选择和再创造,使教材更适合自己和学生。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与教师的亲密关系,为师生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让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每一个学生,像孩子一样热爱生活,倾听学生的合理建议,尊重学生的感情和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把学生当成和你一样需要个人尊严和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平等对待学生,民主相处。即使他们犯错,我们也要尊重他们,创造一个相对舒适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和你坐在一起谈心。每天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句鼓励的话,一个亲切的微笑,给学生带来真诚与鼓励,关心与爱,尊重与依赖,在学生心中树立可亲可敬的教师形象,营造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以开朗轻松的心态学习,敢于质疑和争辩,在个性化的思维、兴趣、爱好、特色上有张扬的空间,从而实现自我满足。有很多以前被认为是“差生”的同学,在别的班被忽视,但在我的历史课上表现很好。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得到了保护,就像幼苗不再害羞,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同时,教师的角色也要逐步转变,从单纯的教学指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提高。作为新世纪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见识、有个性的时代所需人才。

第三,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中学教师教育不需要“成品”,未来社会不需要只会念经的“和尚”。封闭、正统、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早已成为过去。历史教学更重要的是更新教学观念,发展学生个性。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该靠学生的无知和被动来树立自己的权威,而应该把学生作为潜力无限的资源来开发,敢于给学生学习的工具,把探索知识的心理历史还给学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是简单的引导者,而应该融入其中。学生有了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就会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客观事实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只有自觉更新教育观念,紧跟时代要求,才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其次,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和业务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最直接、最大、最方便、最常用的教育资源。教师要靠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良好的人格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从课程上喜欢上老师,这是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历史是与自然、社会和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历史教师肩负着学生道德教育的重大责任,其人格和行为应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这就要求学生朝着“完美”的标准努力。

第四,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

教师要能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讲授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时,我让学生扮演罗马商人的角色,然后问他:“怎么经由丝绸之路到达中国长安?”“为了买更多的丝绸,你想带什么到中国去卖?“通过让学生融入角色,体验历史,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经济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灵活运用诗歌,活跃历史课堂

诗歌是传达各种情感的使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一直有文史不分的说法。没有诗的历史是沉默的,没有历史的诗是苍白的;历史赋予诗歌内容,诗歌赋予历史活力。诗歌与历史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血肉相连,内涵丰富。既然历史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我们作为历史教学或再现过程中的重要一员,就应该在历史中作诗,在历史中注入诗歌,为历史课增添一份耀眼的人文光环。

第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比如在讲授“Xi安事件”时,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如果你当时是东北军的一员,你是否主张杀蒋介石?为什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感受历史,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但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有效地培养了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逐步放开,既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又要让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方法中,在引导学生质疑、思考、追求、释疑的同时,教会学生掌握历史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及时指导学生发现疑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总之,历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学生不重视历史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中学历史老师要想尽办法让学生爱上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