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楠溪人物介绍

聂楠溪

聂楠溪(1934二月-2011七月七日)著名国画大师。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南县人。作品有《藏族妇女》、《去田间》、《优秀图片》、《武陵之恋》等。出版有《聂楠溪素描选》、《中国聂楠溪画选》。

2011年7月8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聂楠溪在湖南长沙因病去世,享年77岁。

中文名:聂楠溪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省南县河口镇

出生日期:1934年2月5日

死亡日期:2065年7月8日438+01

职业:教育、艺术和绘画

代表作品:苗松

人物体验

出生于湖南南县,1934年2月。我在长沙华中职业艺术学校学习绘画。1958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历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二届艺术委员、专家讲座组成员、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美术系主任、美术系主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美术教育研究会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一生从事高等美术教育和中国画创作。《藏族妇女》、《去田野》、《优图》、《武陵之恋》、《新生活》、《考古新发现》等作品参加省级美展、全国美展和海外展览,多幅作品被收藏。

出版有《聂楠溪素描人物选》、《聂楠溪中国绘画集》、《楚汉聂楠溪书法选》、《聂楠溪花鸟画》、《聂楠溪写意花鸟画》等。

65438-0990在美国圣诺贝特学院讲学,举办画展。2004年在美国纽约举办画展,并在中国举办多次个展和联展。他的生平事迹被载入《中国高等院校教授名录》、《英国国际名人传记辞典》、《中国当代画家辞典》。

1934出生于湖南省南县河口镇,祖籍汉寿县。他父亲给聂楠溪取名“奇想”,他进私塾时,丈夫给聂楠溪取名“鸾奇”,意思是鸾岛不住荆棘。因为难写,就改成了《兰溪》。直到参加工作,觉得“兰”这个字有女人味,就改成了“南茜”,一直沿用至今。1945,聂楠溪到南县沙市中心小班学习。毕业后考入华容县北井岗南山中学一年,1949考入南县湖西中学。由于从小热爱绘画和写作,加上中小学绘画老师对聂楠溪的影响,1950年7月,他考入长沙华中高等职业艺术学校学习。

1950 10因家庭困难无法维持,继续读书,恰逢邵阳地委紫江文工团录取到长沙。聂楠溪递给他们一幅画,被接受了。艺术团把聂楠溪分配到舞蹈艺术队工作。有五名学生毕业于华中职业艺术学校。他们一起画风景,画海报,画广告速写,对聂楠溪影响很大,尤其是后来从湖南日报社退休的唐之享,是聂楠溪的良师益友。1951年,文工团到新宁县参加土改,聂楠溪被分配到一个贫农家吃住。虽然他的生活很苦,但他也得到了锻炼。1952元旦后,聂楠溪被调回邵阳,聂楠溪先后参加邵阳地委和湖南土改展览工作,负责绘画和布置展品,直至展览结束。

1952重建湖南文化艺术服务社,任命聂楠溪、冯宝成为美术编辑。当时湘西苗族自治州成立,组织派他们来反映这个盛况。到达吉首后,在自治州政府一名干部的陪同下,我步行到凤凰县的江珊、多溪、禾库三个苗族地区体验生活。聂楠溪和冯宝成合作画了两幅年画:送代表和代表回来。当时彩印落后,他们先画墨线稿,找墨印稿后再上色。这是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的最早的一幅画。1953年,省文化局成立,聂楠溪、冯宝成去了文化局艺术工作室。后来,徐帆、聂桑和陈白一被转移。他们一起推广《婚姻法》漫画,在全省张贴。当时,我们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请他们到农村去体验生活,释放思想。于是我第二次去了湘西,去了花垣县白岩乡,和一个苗汉互助小组的组长张友生住在一起。聂楠溪以当地苗汉苗圃为题材,创作了年画《张淼苗圃》,发表在《新湖湘报》上。1954年,聂楠溪和小到韶山农业合作社体验生产半年,画了一幅水墨画《夜校归来》,还在《新湖南日报》发表。1954年7月,聂楠溪到杭州报考中央美院华东分院,考入国画系二年级。入学后,聂楠溪在庄子曼、胡善馀、宋宗元、潘思童、潘芸、顾坤波、邓白、潘天寿、朱乐三等名师教授的指导下,进步神速,创作了《赶场》、《藏族姑娘》、《母亲》等作品。抓田,藏族姑娘。1957年3月在“首届全国青年美展”展出,入选“中国青年画家展”,后赴苏联、捷克、蒙古展出;《赶场》还被上海图片出版社印成成人画,《藏女》在《美术》和《北京日报》上发表。

1958年,省文化局成立湖南文学艺术研究所,聂楠溪同年5月回到湖南,参与研究所筹备工作。6月,到南岳庙主持农民美术创作班,和学生们一起创作了一套衡山县大跃进的连环画,培训了一些农民画家。今天仍在衡山县从事美术工作的学生是廖。湖南文艺学院8月开课。学校设在原长沙师范学院,没有任何设备,一切从零开始。于是,他参与了设备的采购,去上海、杭州等美术系索要教案、教学大纲、教材等等。不久,学校更名为湖南艺术学院,充实了师资力量,设立了音乐、美术、文学、图书、信息等系。美术系由黄任主任,聂楠溪任副主任,带领学生上街画壁画,参加劳动,开门办学。聂楠溪还参加了省文化局社会教育工作队,到涟源钢铁厂画了一幅钢铁冶炼长卷,发表在第一期《湖南画报》上。长卷参加省美展,被省博物馆收藏。1960全院师生下放到宜章县蟒山林场,聂楠溪任美术部政治指导员。但下放后不久,因为人民大会堂需要两幅画,省文化局把他调回长沙参与这项工作。聂楠溪画了毛主席视察湖南农民运动,陈白一画了毛主席回到韶山。后来这两幅画因故未交付,被省博物馆收藏。

聂楠溪

湖南艺术学院成立不到三年,因国家院系调整而撤销,原艺术系、音乐系并入湖南师范学院成为艺术系。学生也调整了,只有两个年级,分国画和油画四个班。从此教学步入正轨,一切按照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来教。入师专后,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1962,晋升讲师。教学之余,聂楠溪于1963年在岳阳县广兴洲带学生体验生活时创作了《采棉乐》工笔画,并于1964年在《湖南文学》上发表,被湖南人民出版社作为年画出版。1965年,几位老师去韶山灌区写生,画了很多人物和场景的速写,其中两篇发表在《湖南日报》10和12上。我还为湖南日报连载小说《湘西打土匪》中的人物绣像画过插图,为长沙晚报连载小说《兵临城下》画过插图。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漫画《贺龙将军空城计》。此外,他还参与创作了连环画《李定国》等。这是我创作最好的时候。

文革开始后,聂楠溪遭到审查和批判。但因为技术好,他被分配在墙上写毛主席语录,举办学习班画毛主席光辉形象,还和长沙文化馆合办“七·二一”美术大学,参加学校和省里的教育革命调研。

1970,艺术系开设工农兵学生试点班。聂楠溪教授了“应用艺术”这门课程,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编写了“基本图案”的讲义。1972,聂楠溪复职为教研室主任。1975马王堆一号墓发掘期间,陈白一邀请他一起绘制了一幅考古新发现长卷,历时半年,获得成功。这幅画在全国科普展上展出并获奖。

1979年,在庆祝建国30周年湖南美展上,聂楠溪获二等奖,被中国展览公司收藏,发表于1982年《中国画》第二期。81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盗金钟罩》,这是一本西游记的漫画。1982至165438+10月至65438+2月,省美协在南岳庙举办工笔画会,聂楠溪画苗松、五谷、新生命、优画。这四幅作品在中央美术馆举办的1993湖南工笔画大展中展出。《五谷》发表于《湖南画报》第五期,《苗松》发表于《民族画报》第八期,《品友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新生》被深圳博物馆收藏。

1991 9月,聂楠溪晋升副教授,任艺术部副主任。1984年4月任美术部部长。在他任职期间,艺术系规模不断扩大,新建了艺术教学楼。后来美术系一分为二,成立了美术系和音乐系。我担任艺术部门的主管。在此期间,聂楠溪一边从事行政工作,一边进行学术研究,先后撰写了《谈工笔人物画教学》、《几幅工笔画的启示》、《古代艺术新花》等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在报纸和期刊上发表,其中一些在全国获奖。他们还承担了国家教委下达的“高师美术教育整体改革研究”任务。教学成果获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989。聂楠溪1987晋升教授。1990国家教委聘请我为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主要工作

聂楠溪一生以工笔画为主,但从80年代开始画写意花鸟、山水、指画,并有多幅作品发表。其中武陵卿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莲花参加全国教师美展。聂楠溪撰写的《中国画的抽象符号与程序》一文被收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65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0 10应邀到美国威斯康辛州圣诺贝特学院做讲座,主题为“中国画的抽象符号与程序”,并举办个展。1993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聂楠溪人物选》一书,同年6月应邀在浙江奉化举办个展。1995台湾省台北图书馆展出其作品30件。

曾任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艺术教育研究会会长。1993 10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4月被聘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

社会影响

杰出的工笔画家聂楠溪,出于教学的需要,也画了许多写意画,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对工笔画形式语言的探索。他是湖南工笔地域风格的创始人之一,艺术成就以工笔为主。80年代后,由于视力原因,聂楠溪逐渐放弃工笔画,转而探索水墨写意的形式语言。在题材上,以花鸟人物和山水为主,在形式上,以笔墨为主,并广泛运用搓纸、绘画、水洗等技法制作肌理。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努力,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创作了数百幅水墨大写意,从气势磅礴到画册速写,无所不包。而且形成了画家的基本风格特征,成功地实现了从工笔画家到写意画家的过渡和转变。

聂楠溪,1950年代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一直认为相机不能代替素描,他所有的画都是以素描为基础的。这种对素描重要性的强调,与他几十年来“生活气息”、“真实传神”的审美标准和50年代中西现实主义的影响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聂楠溪水墨写意的基本特征:虽然以笔墨为主要形式,但笔墨从来不是为了笔墨,而是他试图通过笔墨的变化和表现力来再现被描绘对象的形象、表情和状态,追求绘画整体的清新和生活气息。即使他画的鹰、金鱼、松鼠和莲花有超越自然形象的象征特征,但它们仍然是真实而生动的。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画的松鼠。

65438-0990年,聂楠溪应美国威斯康星州圣诺贝特学院邀请赴美讲学。学校校园的树林里有很多松鼠在跑来跑去,蹦蹦跳跳,这在中国的森林里是很少见的。带着感情,他画了一只墨松鼠和一些素描。他回来后,以松鼠为题材创作了近百幅作品。画中松鼠以纯墨造型,头、身、腿、尾用淡墨,点睛之笔、爪用浓墨。头部、身体和粗壮的尾巴都是象征性的夸张,但画家仍然试图再现每只松鼠的动态表情。无论是跳跃、跳跃、攀爬,还是独自吃松果樱桃或相互竞争,都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并加入芭蕉、树枝等生境植物,为生活增添真实感。

传统水墨写意画以笔墨为中心,自然形成三种类型,所以对水墨画有三种不同的评价标准。只要不放弃笔墨中心,水墨写意画家必须三选一。做什么选择取决于三个因素:画家的先天性格,也就是他的精神;画家的知识素养与绘画审美观念;画家所处时代的文化状态对画家个人的影响。“写实传神”和“生命气息”是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主流,影响很大。过多的时代特征必然冲淡艺术家个人的艺术个性。因此,在个性中表现时代就成为画家努力的目标和他艺术历程的轨迹,这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做到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就个人风格而言,画家可分为学者(文人)型和精神型。由于中国画家的知识要求,大多数画家倾向于学者。真正有灵性的画家少之又少。“二住一体”的选择不是画家主观意志自由支配的,选择是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形成的自然行为。

就聂楠溪的性格而言,他更倾向于做一个精神性自然的画家,这在同时代的画家中并不多见。要把他那种随性的心理特征转化为一幅具有艺术美的精神自然的画卷,是要付出时间和智慧的代价的。今天的艺术是一项非常辛苦和艰难的事业,没有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很难有多大的收获。艺术就是在探索时间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和美化的。而且精神性的绘画不是随意的行为,精神感受的魅力只有笔墨之美才能溢出,而笔墨形式之美也是一个长期的锤炼过程。他和同时代的许多画家一样,深受“生命气息”时代审美观念的影响。今天看来,它更像是束缚画家表现精神的锁链;长期的工笔画,严谨工整的创作习惯进入潜意识,也成为画家大胆泼墨的障碍,从而难以体现精神绘画的艺术精神。主体意识,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几十年风风雨雨的知识修养,都没有磨掉聂楠溪独特的人格光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画家的努力,因约束和障碍而产生的观念与精神的矛盾会逐渐得到解决。一个优秀的工笔画家之后,一个风格鲜明、笔法精湛、精神逼人的写意画家将傲然屹立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