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发展有哪些阶段?

在中国,龙经历了图腾崇拜、神灵崇拜、龙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佛教纳迦龙崇拜与龙崇拜相结合四大发展阶段。

在图腾崇拜阶段,中国一些古代部落把龙视为图腾,视为祖先和象征。根据历史文献和相关传说,龙(原为蛇)原是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成为太觉(太昊)部落的图腾。太乙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重要的起源之一。

在神灵崇拜阶段,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有所发展,从比较简单的图腾崇拜发展到多神教。龙图腾崇拜也发展成了龙神崇拜。人们将龙神化,视其为水神、彩虹神。

龙被神化后,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在商周时期,龙纹被官方视为皇帝的纹章和权力的象征。此时商周皇帝挂九面龙旗,穿龙袍祭祀先王。秦汉时期,中国的大一统需要一个相应的大神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进一步与皇帝崇拜相结合。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描述为龙神的化身或儿子,或被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自己的权威,获得人们的普遍信任和支持。这样,龙就获得了更突出的地位,在龙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战国时期形成了五色龙崇拜和龙神信仰。春秋时期有五行神,分别与龙、虎、凤、龟、麒麟相配。龙只是其中之一,与木神苟莽相匹配,但五龙的概念尚未形成。到了战国时期,五龙的概念已经初具规模。

最后是佛教纳迦龙崇拜与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也传入中国。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只有龙神崇拜,没有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传入的。随着佛教的传播,龙王、龙宫、龙女也迅速传播开来。

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色龙、四海龙,在宋代以前常被称为龙神。直到宋徽宗立了五个龙王,龙王信仰才开始流行。可以说,现在的四海龙王、五帝龙王都是来自朝廷加封的地方龙神,而道教龙王则是由中国的地方龙神演变而来,是后世鬼小说中四海龙王的直接宗主。四海龙王和五帝龙王都是由中国的五龙神演变而来。

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一条C形玉龙。经过考古调查,确认玉龙属于约7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迹。玉龙由深绿色岫岩玉雕刻而成。它全身光洁,头被亲吻,眼被修剪,鬃毛飞扬,身体蜷曲。形象生动,雕刻精美,有“中华第一艺龙”的美誉。

1995年,考古人员在辽宁阜新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19.7米长的红色石雕龙。这条龙有头有尾有四肢,比较完整。茶海遗址是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龙文化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这是迄今为止考古界公认的最早的龙的遗骸。

安徽凌家滩玉龙排。大约五千年前。头尾连接成扁环,鸡骨白绿相间。这条龙除了背环四周有清晰的脊外,特别生动的是龙首呈牛头形状,头上两个微微翘起的角直观上是当地水牛头上的双角。良渚文化。

竹简编年史记载,傅西施有、乾隆、巨龙、龙将、龙图、水龙、青龙、赤龙、白龙、黑龙、黄龙等氏族。

据古籍记载,舜帝和夏朝都有养龙的活动,龙作为氏族名称。《道史·后纪》卷十一:“舜在位时,人来献(献)龙为食。莱文之后,有一个东府,可以得偿所愿,让他嫁给他。把它给白龙。封于栾川,故有龙之官。”《左传》召公二十九年说:“舜帝家有畜龙,(有)夏孔甲,扰帝。皇帝给了,两江两汉,各有性别。孔甲吃不下,却没有得到龙的名字。家衰,后刘磊效仿招龙家,以侍奉孔家,能吃能喝,贾治赐姓(姓)御龙,以更重招龙之功。雌龙死后,会潜入水中以夏后为食。夏后给了他,然后他要了。他害怕地搬到了县,范也跟着去了。”

商代玉环龙饰

在商周时期,龙纹已经正式成为皇帝的纹章和权力的象征。商周统治者除了在青铜器上雕刻龙纹外,还在旗帜和衣服上绘制龙纹,作为地位的象征。

秦汉时期的龙纹

《史记·闭经》说:“昨天秦文公打猎,赢了黑龙”。

龙原本是华夏先民崇拜的对象,但随着专制的深入和君权的日益扩张,皇权之家凭借其政治优势将龙据为己有。《吕氏春秋》中有记载,称为龙。后来秦始皇称之为“祖龙”。秦汉以后,龙已被塑造成皇帝的化身,并被皇室授予专利。皇帝是“真龙帝”,生为“真龙从天而降”,死为“龙族御宾”;住在龙亭的人,躺在龙床上的人,坐在龙椅上的人和穿龙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