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简介:郦道元与朱的故事

李道元与朱李道元,字子善,北魏末年范阳县涿县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也是一位雷厉风行的执法者。当然,也正因为如此,郦道元深受权贵们的痛恨,最终于公元572年在汝南被王等人刺杀而死。遇难的还有李道元的弟弟李道俊和他的两个儿子。李道元的《水经注》对中国地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李道元出身于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邵丽是后燕的濮阳知府,后来是北魏的兖州刺史。祖父宋丽,曾任北魏天水太守;他的父亲范丽在北魏担任要职。他曾是右丞,尚书,后成为青州刺史,头衔东平将军。李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随宦父生活在山东。他经常和朋友一起浏览名山大川,参观名胜古迹。他从小就对祖国的山山水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一年前后,李道元开始步入仕途。起初,他以商舒朗的身份随孝文帝游历北方,令人大开眼界。父亲去世后,李道元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为永宁伯。他先是在都城平城、洛阳担任皇帝身边的北魏中央官员,后又担任冀州镇总督、颍川县令、河南尹等地方官员。他还担任过黄门侍郎、御史副将等职。最后在官游使任上被杀,追授吏部尚书兼冀州刺史。广阔的为官生涯,让李道远有机会游历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湖北等地。他个人了解中国北方的地理情况,觉得当时中国缺少地理学著作。他认为关于山川河流的记载陈旧,河流发生了变化,或者不准确,或者过于简略不具体,或者过于琐碎不全面。于是,李道元决定选择《水镜》作为底本,并以注释的形式为其撰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巨著《水镜注释》。

《水镜》是一部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水系的地理书,大多数人认为它是三国时期的人写的。全书共三卷,记录了137条河流,并指出了这些河流的起源和流经的地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书中很多记载过于简单,错误较多,实用价值不大。在北魏做了多年地方官,对地理很感兴趣的李道元读了《水镜》,看到了它的严重不足,决定在上面做注释,试图通过注释弄清每条河流的来龙去脉、演变变化以及其他相关的历史地理情况。

根据《水镜》中提到的许多名山大川,郦道元决定先去实地考察一番。他去了很多地方勘察山川的情况,也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参观了名胜古迹。有一次,他游览了渭河。他听说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太公曾经在渭河的支流_溪中捕鱼。他特地去了姜太公居住的小溪和石头房子,拜访了附近的老人,并向他们询问了关于姜太公捕鱼的各种传说。就这样,他掌握了关于渭河和西河的第一手材料,并在做渭河笔记时记录了这些材料。李道元游览长安时,沿飞渠游览了苍池。苍池在汉代旧宫未央宫的西面,池中有一个渐变的平台。西汉末年,王莽曾为躲避绿林好汉的追捕而逃离皇宫。一个叫杜武的屠夫拿着杀猪刀冲到讲台上,砍下了王莽的头,结束了他的反动统治。李道元也把这个史实写进了渭水的注解。

就这样,李道元跋山涉水,追根溯源,探访古迹,记录民俗,介绍祖国辽阔疆域的河山水水。还根据相关资料介绍了境外向下游流动的一些河流。他还对河流的变迁、名称的变更、沿河城镇的演变、地形地貌、矿藏、农田水利设施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描述。

李道元不仅对《水经注》中记载的河流进行了详细的注释,还对未提及的河流进行了补充。《朱》共记载河流1252条,比原书大了近10倍,多了20倍的字数,成为一部30万字、40卷的巨著。

李道元生于南北分裂时期,但他同样重视分布在南方的河流。他不仅热爱自己的家乡——黄河流域,也喜欢长江流域。《水镜注解》中有这样一段对长江三峡的描写:冬春两季,碧波荡漾,倒影清晰。极其险峻的山峰上,奇松翠柏,悬泉飞瀑,飞腾其间。荣庆君茂,很好玩。

每一个艳阳天的开始,都是寒霜闪耀,林中冷寂。常有高猿啸,引悲,空谷回响,悲转悠悠。所以渔父唱:巴东三峡巫峡长,猿猴含泪唱三遍!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啊!仿佛长江三峡壮丽奇特的景色展现在我们面前。

李道元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绝非偶然。李道元喜欢读书,善于向前辈学习。他在《水镜笔记》中引用了437种图书资料,可见他从前辈那里吸取了多么丰富的营养。在写作的过程中,李道元经常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直到能准确地反映出河流的面貌,表现出各地山川的不同特点,他才会停止写作。写水镜笔记花了很多年。

李道元的《水经注》流传至今。它不仅是一本有据可查的地理书,也是一部生动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