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治理淮河的故事素材得高分。
关键词:21世纪淮河流域治理规划对策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综合治理的大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治淮”的伟大号召。195014年6月65438+10月14日,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提出“蓄、排、筹”治理淮河的方针。1991年淮河大洪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提出了“蓄泄并举,近期以泄为主”的治水方略。经过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已初步形成了由水土保持、水库、堤防、河流、控制枢纽、蓄(滞洪)区、蓄洪湖、水文水文预报、洪水调度、防洪通信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防洪体系。,改变了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大雨、小雨、干旱无雨”的悲惨局面。初步分析,洪灾受灾面积减少2×107ha以上,经济效益达到2000亿元以上,是总投资的6倍以上。虽然治淮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淮河流域防洪标准仍然不高,难以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淮河干流在防御10 ~ 20年一遇的频繁洪水时,也要牺牲蓄滞洪区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干旱更加频繁,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因此,治理淮河的任务是艰巨的、长期的、复杂的。
1的基本情况
淮河水系本来就很完善,独流入海,水流顺畅。12世纪以后,由于黄淮泛滥近700年,何英以东干流淤塞受损,排涝能力明显降低,水旱灾害十分频繁,长期得不到系统治理。
1.1自然特征
淮河流域位于长江和黄河之间,东临黄海。现状以废黄河为界,分为淮河和伊姆斯两大水系,总面积27万km2,其中淮河水系654.38+0.9万km2。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经河南、安徽三江,至江苏扬州流入长江,全长1,000 km,总落差1.96m,平均为万分之二。怀远与豫皖交界的洪河口为上游,面积3万km2,长360km,比例为万分之五。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的三河闸在中游,面积约1.6万km2,长490km,具体比例为0.3%。洪泽湖以下为下游,长1.50km,具体比例为0.4%。
沂沭泗水水系是沂河、沭河、泗河水系的总称,均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流域面积8万km2。
淮河流域是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个过渡带的重叠区,是典型的灾害易发环境带。流域跨越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5省39市(区)176个县(市),现有人口160万(统计1997),平均密度600人/km2(平原地区700人/km2以上),为全国平均人口。耕地1.22×1.07公顷,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耕地率44.6%,是全国的4.5倍,居各流域之首。1997年粮食产量850亿公斤,占全国产量的六分之一;探明煤炭储量700亿t,占全国八分之一;目前火电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京沪、京广、京九、陇海等七条铁路从盆地腹部穿过。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棉生产基地。
淮河流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80mm,时空极不平衡。6月至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 ~ 80%。丰水年的降雨量是干旱年的五倍。
1.2洪水和灾害
据史料记载,建国前的400年间,发生过9次特大洪水。大约在10年发生了一次中等洪水。建国后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为1954,沂沭泗水系为1957和1974,1968和1975为淮河上游、洪茹河和沙英的主要洪水。1991年是淮河流域的一次大洪水。
淮河洪水造成的灾害非常严重。1593七月下旬的暴雨,让鱼在城里游,在树梢游。“千里之地,洪水泛滥,陆舍庄稼,遍地浮尸。”1931年,运河大堤决口,淮阴至扬州,长300-400里,汪洋一片。就洪水而言,什么也没留下。受灾5.1.3× 1.06公顷,受灾近2000万人,死亡1.09万人。1954年洪水影响面积4.31×106ha,死亡2000多人。1957年,沂沭泗洪受淹面积达2.00×106ha,拆除房屋300万间,死亡1200余人。1975鸿儒河、沙英河洪水为历史罕见,在国内首次造成两座大型水库溃坝,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1991年淮河洪水,影响耕地5.52×106ha,房屋196万间,受灾人口540多万人,损失粮食66亿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0亿元。道路被淹,工厂停产,铁路几次中断。
淮河流域的干旱灾害与洪涝灾害相似。据统计,近80年来,全流域干旱面积达1.33×105ha,干旱年份超过20个。65438 ~ 0989年,流域四省受旱面积近4.53×106ha。南四湖、洪泽湖水位低于死水位的年份越来越多,时间有延长的趋势。
1.3的主要特性
盆地地处过渡带,天气系统复杂多变。地势总体上由西北向东倾斜,西部、南部和东北部的丘陵环绕着广阔的平原,中下游平缓,容易形成洪水。受黄河夺淮影响,人工河道众多。人口众多,人与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损失越来越大。【下一篇】主要问题2
2.1治理任务艰巨,防洪形势严峻。
20世纪90年代,淮河整治在前期规划实施项目的基础上,根据1991洪水暴露的问题和国务院治理淮河的决定,对《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进行了修订,并对工程措施进行了论证和实施。主要骨干工程有19:淮河中上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怀洪新河续建;河道的加固;分淮为夷,续建;洪泽湖大堤加固;重建板桥、石漫滩等防洪水库;沂沭泗河向南分洪;大型水库的加固;打开淮河入海水道;淮河中游临淮岗防洪:汾泉河和包惠河的初步治理;近期对涡河、奎绥河、鸿儒河和沙英河的整治;湖泊洼地和支流管理;其他项目。这些项目原定于2000年基本完成。目前仅完成4个项目,12项目在建,任务完成不到一半。要加大投入,加快整治,使淮河防1954(50年一遇)以上洪水,沂沭泗河防1957(50年一遇)以上洪水,这是21世纪淮河流域的首要整治任务。
2.2蓄滞洪区的开放与生产发展的矛盾突出。
20世纪50-60年代,沿淮湖低洼地区建有28个蓄(滞洪)区,总面积3944km2,耕地241× 105ha,人口1.95m..这些蓄(滞洪)区在历史上是天然的滞洪回旋场所,目前是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特殊组成部分。当发生一定标准洪水时,将作为河道的一部分,参与泄洪和调蓄,降低洪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安排是合理有效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次蓄洪都是强行撕开口子炸掉堤防,耽误时机,蓄洪效果差。导致蓄滞洪区得不到保护,沿途河流水位被推高,造成全线防汛形势紧张,对社会影响较大,对政府压力较大。经过近10年的治理,防洪标准仍为2 ~ 15年一遇。从洪水特性、地形条件和自身条件分析,未来不可能提高防洪标准。
一段时间以来,为解决蓄滞洪区问题,先后修建了近500万㎡的庄台、3.3万㎡的避洪区和700多公里的疏散道路,此外还修建了保庄围和配套的防汛通讯设备。治理的目标是逃生和拯救生命,而该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人水争地的矛盾,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防洪救灾和提高该地区人民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维持淮河一定的防洪标准,不断牺牲百万人的利益会越来越困难。21世纪淮河治理中的蓄滞洪区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2.3淮河中游排水严重不畅。
洪河口到洪泽湖的出口在中游,长490km。河道的宽度从上到下分别为200米、300米和500米。王家坝至正阳关流量1,000m3/s,正阳关至窝河流量2500 m3/s,在窝河口以下3000 m3/s。河道狭窄,洪水非常容易上滩,水位压力上升很快,居高不下。中游姚河口至洪泽湖(长223km)的河底低于洪泽湖底10.0m的高度,使洪水难以积聚,形成“截流洪水”,支撑支流泄洪。过去主要的工程措施是退堤、削滩、加固堤防。排水问题虽然略有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游的问题,尤其是“闭门泛滥”的问题。
2.4洪泽湖及其周边圩区防洪矛盾突出。
洪泽湖具有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设计水位16.0m时,库容134亿m3,面积3700km2;校核水位17.0m时,库容169亿m3,面积约4300km2(含洪泽湖周围圩区)。周边圩区380个,总面积2064km2,人口165438+10万人以上,耕地14.47×104 ha。洪泽湖江坝水位14.5m时,圩堤溃决,洪水滞洪。主要问题是防洪等级高,涉及几个县被淹;圩区人口多,安全设施少,疏散困难,圩区堤防无计划加高,实施破垸滞洪措施困难。如果圩区不开放,防洪库容将减少40 ~ 50亿m3,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湖底海拔比淮河部分地区高,中游排水不畅。
2.5各类工程联合优化调度研究不够,难以满足当前防汛抗旱形势的要求。
淮河中游已建成慈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大型人工河道,中游临淮岗防洪工程即将建成。蚌埠闸枢纽完成于1962。目前这些工程的调度主要以洪水调度为主,较少考虑水量分配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客观要求。
此外,1985年国务院批准的淮河防汛方案,在历次防汛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1991治淮工程的建设,工程、社会经济等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还是按照这个时间表进行调度,必然不现实,但是修订工作至今没有进行。一旦发生大洪水,很难保证不出现大的险情。
2.6干旱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中游、洪泽湖、南四湖等江河湖泊部分河段多次断流或干涸,并有加剧趋势。水资源优化配置是20世纪淮河面临的关键问题。【下一步】3重点研究问题及对策
淮河流域水系复杂,矛盾多,治理难度大,进展慢。针对目前流域管理中的难点和关键问题,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98长江洪水对河流管理的启示、国家治水的大政方针和客观条件的变化,需要运用新的管理思路,研究对策,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和综合治理。
3.1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水利投入,缩短审批周期,加快治理。
初步预计,完成19治淮重点工程建设任务需要投资250-300亿元,需要10年的努力。因此,要继续加大治淮投入。另外,审批周期要尽量缩短。建议制定分级审批办法,加快决策进程。投资问题不彻底解决,治淮任务就难以如期完成,更谈不上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水利的性质属于社会公益,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涉及国家安全问题。所以一定要以政府为主要投入,也可以制定政策整体解决,或者采取综合措施解决。
3.2加强基础工作的研究
淮河问题错综复杂,急需加强各方面的基础工作。淮河的演变与整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有些工作虽然做了很多年,但投入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难以指导规划和调控。淮河上、中、下游的特点差异很大,河湖关系非常复杂。虽然泥沙量少,含沙量小,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大,值得花大力气对河流进行系统的观测和研究。
黄河是否再次入侵淮河,在淮河治理规划中是否应该考虑,也值得深思。黄河和淮河之间有一片倾斜的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一旦黄河南堤决口,黄河夺淮的历史将重演。黄河南堤能确保万无一失吗?恐怕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万一出现这种情况,淮河采取措施应对才是上策。建议将其作为准河流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
3.3加强重点堤防建设
淮河流域一级堤防约1725km,二级堤防近3000km。目前质量参差不齐,容易出现危险。一旦脱离危险,后果非常严重。以淮北大堤为例,长度654km,保护人口887万,耕地0.92×106ha,区域内铁路、国道、煤矿、电厂多,必须确保。淮北大堤目前存在诸多隐患;砂基堤多段,渗漏严重;明清以来,逐渐修建的堤防质量较差,难以保证长期高浸水后不出现严重险情。就淮河而言,只要一级堤防不出现大的险情,近7000万人,约6.67×106ha耕地就有了保障。因此,有必要从战略角度将近期规划的重点转向重点堤防工程。
3.4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淮河流域防汛形势严峻,旱情不容小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淮河流域连年干旱,地表水供应不足,长期“超支”开采,防旱抗旱思想准备不足,抗旱设施投入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干流多次断流,断流时间和长度呈增加趋势。洪泽湖、南四湖水位经常低于死水位,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根据供水能力合理确定工业、农业、城市、环境用水量和区域配水就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建议首先制定淮河流域水量分配办法,初步协调各地区、各行业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在提高中期预报精度的基础上,研究洪水资源科学利用的方法和措施,特别是洪泽湖、南四湖等大型调蓄湖泊。淮河中游也要结合临淮岗防洪工程建设,与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分洪河道和蚌埠闸枢纽开展水资源配置联合调度优化研究。
3.5蓄滞洪区必须调整管理思路。
目前蓄滞洪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蓄滞洪不及时、不通畅;二是蓄洪机会频繁,人民生活困难,生产难以发展;三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安全设施日益不足,人水争地矛盾十分突出。移民建镇虽然是个好主意,但以现在的国力可能很难全面启动。因此,有必要对蓄滞洪区进行调整。按照退、保、平、留的原则,分类进行治理。
1)人口少、面积小、标准低、无明显行洪功能的行洪区,如夏商、下六坊堤、石爻段、洛河洼地等,应予废弃。
2)人口多、面积大,但防洪标准低、洪水入流机会频繁的蒋家湖、塘多湖等泄洪区,转为蓄滞洪区;大部分人口将通过在该地区建设高标准的包壮围来安置,小部分人口将搬迁到山坡上进行重新安置。修建进、退水闸,实施有计划的蓄洪,确保居民和财产安全。
3)严格执行洪水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平均水平以下,鼓励移民,限制移民。改变耕作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地方政府要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扶持、补偿、救助管理办法,依法管理蓄滞洪区。
4)在有条件的蓄滞洪区,多建堤坝,少建堤坝和避洪区。庄泰既投入大,又难开发。实际情况是建设达标,几年后人口增加,低洼地区开发住房,很难彻底解决问题。洪水避难所多建在低洼处,洪水时被水包围,仍需救援,成本较高。保装卫齐全,节省投资,即使失去了存储能力,也要大力推广。
5)瓦埠湖蓄洪区本身水量较大(4200km2流入面积),建成后已不能发挥蓄洪调峰作用,应取消,以利于该地区生产的发展。
3.6疏浚河道,修建泵站,解决中游排水不畅和“闭闸”问题。
淮河中游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洪水梯度太慢,导致排水不畅。由于中游河床相对稳定,含沙量较小,且有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正阳关以下河段应尽快实施“百船工程”计划,进行清淤,扩大河道断面,增加平槽流量。
在中游建设大型泵站,重点解决“关闸泄洪”问题,保证汛期后及时耕地。
洪泽湖设计水位由16.0m降至15.2m,校核水位由17.0m降至16.5m,加大了中游洪水比降。同时,开挖冯引河工程,缩短洪水进入洪泽湖的距离,开展淮河与洪泽湖“河湖分离”方案研究,使小于等于12000m3/s的洪水流量直接从入河河道排出,不仅缩短了洪水路径,而且增大了洪水比降,减轻了中游防洪压力。此外,还可以考虑修建三江过境闸。其主要作用是增加洪泽湖12.5 ~ 15.0 m水位的流量,延缓洪水上涨速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洪泽湖正常水位。
对洪泽湖周边圩区进行风险分析,制定分级滞洪方案,确保及时滞洪,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根据工程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淮河防汛预案再次被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