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的历史

1921年,澜沧江与岷江交汇处出现一座马吊桥“青云桥”。它是澜沧江上的第一座悬索桥,青云桥经历了90多年的沧桑。功果桥,建于1937青云桥之上8米,在抗日战争期间成为缅甸公路的咽喉和一线物资供应的生命线,因此闻名中外。它承载着滇西各族人民相互交往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记忆。

滇缅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最重要的国际公路,是国际对华援助的大通道,是维系整个抗日战争的生命线,是保障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最重要战略通道。自甲午战争爆发,武汉会战后,中日两国进入相持阶段。两国之间的战争已经变成了消耗战。对于中国来说,物资供应问题极其严重,中国迫切需要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南京国民政府退守西南,沿海港口被日本一一占领。只有滇越铁路仍然畅通。

日军占领越南后,中国对外交通几乎完全中断,滇缅公路的修建成为战争的命脉。修建滇滇公路,需要穿越澜沧江天险。1937 165438+10月2日,云南省政府发布命令,在滇西建立28个县和行政公署,招募20多万各族民工,修缅甸公路,修建澜沧江交通吊桥,给施工带来了方便和快捷。

桥址在青云桥上方8米,青云桥作为护岸。功果桥和青云桥齐头并进,一个通车,一个对人。该桥为柔性钢索悬索桥,3月1938开工,5月26日竣工。6月9日正式通车,命名为“功果桥”。

功果桥是云南省澜沧江上的第一座公路桥。由石桥塔组成的柔性钢索悬索桥,跨度90米,宽3米。可供7.5吨货车使用。功果桥的开通有效缓解了滇缅公路的战斗力。但老功果桥承载力尚小,通行能力较低,难以适应建成后不久的抗战物资运输。同时,日军飞机轰炸更加频繁,功果桥危在旦夕,急需修建备用桥。1940 165438+10月,岷江入口上游几百米处,一座公路悬索桥悄然建成。这就是长安桥,被当地人称为“新功果桥”。

滇缅公路最初是为了将中国政府购买的战略物资运往国外和提供国际援助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本入侵和占领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建成后不久,成为中国与外界唯一的运输通道。抗战初期,百万大军需要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行所需的各种物资;无数转移到大后方的人,需要基本的消费品,都是靠这条生命线运到大后方的。

功果桥被称为滇缅公路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时期,功果桥建成,滇缅公路开通,抗战物资源源不断运入中国,被侵华日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为了切断中国抗战的生命线,侵华日军在越南河内成立了“滇缅公路封锁委员会”,动员了100多架飞机轰炸滇缅公路的主要桥梁。从1940、10到19412,日军出动飞机400多架,重点轰炸了澜沧江上的功果桥和怒江上的汇通桥两座主要桥梁。其中功果桥被炸16次,汇通桥被炸6次。

由于地势险要,两座桥都隐蔽在澜沧江上。日军虽然多次轰炸,但命中率不高。但是10月28日,1940,194116,汇通桥,功果桥相继被炸。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工,不分生死,齐心协力,顽强拼搏,与爆炸同修。虽然两座桥被炸20多次,但功果桥在日军空袭中屡遭破坏和修复,滇缅公路始终保持畅通。这条公路被称为“轰炸滇缅公路”。

如今,因为功果桥电站的建设和安全原因,老功果桥已被拆除成为遗址,经历了近百年沧桑的功果桥已被新功果桥取代。一座崭新的功果桥已经重修,全长243米,桥面宽14.25米,飞越浩瀚的澜沧江,将延续人们对功果桥的深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