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荆镇的社会事业

邵阳县黄荆乡抓住抗旱机遇,从外地调运秋荞麦种子100多斤。2008年8月28日,长乡、毛铺村种植晚稻的400多亩农田被翻耕,用于种植秋荞麦。2008年,这个县4900多亩荒废多年的农田进行了翻耕补种。自6月初以来,邵阳县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47万多亩。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抗旱,但仍有5000多亩水稻和旱作物损失,成为荒地。邵阳县委、政府提出了“100%耕翻、100%播种、100%有效收获”的目标,建立了“县级领导保乡、乡领导保片、驻村干部保村、村干部保组、组长保山头”的工作责任制,将消除饥荒。该县有五名主管农业的乡镇副职干部因消除饥荒工作不力而受到行政警告处分。

为顺利消除灾荒,邵阳县积极解决技术、水、劳动力、资金短缺的瓶颈,编制了1.2万册《消除灾荒播种作物及栽培技术》,下发到乡镇,指导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秋玉米、秋大豆、秋马铃薯、秋荞麦等旱作物或其他经济作物。县财政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拿出30万,每个乡镇投入23万,涉农部门挤出20万用于农田复垦。建立多种流转机制,以种养、种植、转包等方式,引导种植大户和农民投资荒地、复耕、复种。2008年,投资250多万元建成的大唐龙水厂最后一批集中供水工程结束后,清澈的自来水喷进了315农户家中。邵阳县黄荆乡大坪村的男女老少以放鞭炮200多元为节日,欢呼自来水进村,结束了整个农村村民小组男女老少“扁担军”编织的悲壮饮水史。

黄荆乡位于邵阳县北部,平均海拔700多米。全乡到处都是裸露的石灰岩和地下洞穴,严重干旱缺水。有人戏称它为“上甘岭”,一只蟾蜍死了,一只老鼠饿死了。每年旱季,二三十个水桶排着长队,没日没夜地守在从泥缝里滴下的泉水边。5个村的农民到邵阳市大祥区棉铺乡提水,来回要走4公里,来回要3个多小时。在一个特别干旱的年份,我们不得不请求县政府派消防车从乡下运水给人们喝。对此,为彻底改变全乡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黄荆乡党委、政府抓住中央加大国债投入的机遇,大力实施“人饮工程”。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发筹集了55万元。2003年,市、县水利局和市、县发改局分别投资1.6万元和1.2万元,建设了朱槿村江干岩饮水工程,实施了三期提水,首批解决了朱槿及其相邻村组1.2万余人的生活用水。

为寻求最佳水源方案,黄荆乡组织专门技术力量逐一进行实地勘察,因地制宜采取打井、引水、提水、集雨等多种形式,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2005年,有关部门深入黄荆乡实地办公,解决了220万元,乡上自筹30万元建设了大塘龙集中供水工程。2006年6月,该项目开始供水。首批1600户近7000人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现工程已全部完工,日产700立方米,可解决全乡5所学校11000人近1000人的生活用水问题。

该乡投资400多万元建设了50多项饮水工程,解决了全乡14个村16万余人的饮水问题,惠及90%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