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和北伐军

北洋军清末民初,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和掌握的军队,由于分裂,经过多年的混战,在两次北伐中覆灭。其建立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产生和形成阶段为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在武威右军(原名袁在天津站训练的新建军)的基础上组建北洋常备军(以下简称北洋军)。到1904,已经编成了三个镇。1905年2月,袁再次提出统一国军番号,将原常备军所有城镇更名为军镇。5月,以北洋常备军、北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威右军、自强军为基础,在北京、天津、山东建北洋六镇。凤山、王应开、段、、吴长春、王士祯先后掌管1镇至6镇,共7万余人。袁还训练新军骨干,创办各种军校。1902 ~ 1906期间,北洋营长、陆军师范学校、军医、马医、军械学校、经理学校、北洋军官、宪兵、陆军速成学校、陆军武术讲堂、电信号学习队相继成立,促进了北洋军队的现代化。1907年8月,清政府决定模仿北洋六镇制,编练中国新军三十六镇,限2 ~ 5年。同年,袁的心腹徐世昌被任命为东北三省总督,率大军第三镇(本镇约1混成协军于1905年由保定调至锦州)和二、四、五、六镇各一镇(约2混成协军)出关,并在此基础上,扩充东北新军。到1910(宣彤二年),分别在奉天(今沈阳)和吉林组建军队第20、23镇,在奉天和黑龙江分别组建1混编协会。此后,北洋军扩张至东北三省。慈禧死后,1909年,袁银泉被清廷送回老家。1911武昌起义爆发时,清兵部尚书率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军,但因袁暗中控制,指挥不力。清廷被迫起用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控制了北洋军,不仅威胁革命党,还迫使清帝退位,取得政权。到1911年,全国共组建了14个镇,18个混联,4个目标,1个警卫。1912发展阶段,北洋政府将北洋军镇、协、标、营改为师、旅、团、营,大幅扩军,新增12师、16混编旅。1913年,袁派四个师、三个旅和(张勋部)进攻南方革命党人,大败,将原驻芷、鲁、皖的北洋军势力扩大到除滇、黔、桂及边远地区以外的长江以南各省(见袁战记)。1912-1914年北洋军镇压河南、湖北、安徽、陕西、甘肃五省农民起义(见白浪起义)。1914袁任命总参谋部第二参谋长陈欢为四川军务会议办公室,率北洋军三个混编旅入川。袁利用北洋政府的力量扩充北洋军。到1916年初,北洋政府共有33个陆军师,97个混编旅(包括部分步兵和骑兵旅),33个混编团(包括部分独立步兵和骑兵团),总兵力1.2万,其中超过一半是北洋直军。随着北洋军实力的迅速膨胀,袁世凯于1915+02年称帝,引起全国的强烈反对。蔡锷、唐、李烈钧等高级将领在昆明发动了保家卫国的战争。赴滇、川、湘、桂镇压护国军的北洋军大败,袁被迫取消帝制。分裂混战阶段1965438+2006年6月袁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各派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帝国主义也为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寻找代理人。北洋军阀分裂演变为三大派系:以时任宰相兼陆军参谋长的段为首的日伪安徽军阀集团,主要控制安徽、陕西、山东、浙江、甘肃、福建五省;以时任副总统冯为首的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集团,主要控制江苏、湖北、湖南、贵州、江西四省;以奉天总督张为首的日本支持的军阀集团主要控制着东北三省。此外,各地的一些军阀或独立,或分别隶属于各大军阀。1917年7月复辟失败后,皖系军阀段以北洋政府宰相之职,拒不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建立军政府护法,率领粤、滇、桂、黔、湘、川五军讨伐段。段先后两次派出北洋军和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地方军近20万人镇压。后来由于西南军阀向北洋政府妥协,法律的保护失效。1918年,段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名,向日本大量借款购买武器,聘请日本顾问,组建了战争军(后改名西北边防军)。到次年6月,编成3个师4个旅。1920年,皖军有11师,17混编旅。皖系势力的扩大引起直、冯集团的不满,曹锟与张结成反皖同盟。同年7月,万智战争爆发。直军在冯军的支持下打败了皖军。安徽省西北边防军全部复员合并,京津地区和河南、湖北、乍得、陕西等省的部队解除武装,只剩下淞沪地区和浙、鲁、闽、皖四省的留守部队和隶属安徽省的地方部队。直皖战争后直接取代安徽控制北洋政府,军队扩大到18师和18混编旅,约20万人,占据北方和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冯部也趁机占领绥远(今并入内蒙古)和京山铁路(北京-山海关)沿线地区,兵力发展到5个师,23个混成旅,3个骑兵旅,20余万人。为了争夺北洋政府的控制权,1922爆发了第一次直服战。兵种战败后,各兵种部全部撤关,积极将陆军整编为3个师、27个旅、5个骑兵旅,建立海军、空军、兵工厂,兵力17万。1924年夏,陆军有21师(含两个川军直属师)和17混成旅,共25万人,企图在浙江省和松湖地区消灭皖军。九月,发动江浙战争,安徽战败,势力消失。这导致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直奉军大败,冯部趁机扩张势力,占领了除东北三省以外的热、直、豫、鲁、苏、皖等省(区)。1925年5月,冯部改各旅为师,戏称“东北军”,人口35万,控制了北洋政府。5438年6月+10月,直系军阀孙率军对驻守苏皖的进行反击,被迫北撤。此时北洋军各派势力和势力范围如下:除张的外,直系军阀吴有6个师,4个混成旅,河南国防军16军,共20万人,以鄂豫皖、京汉铁路沿线为根据地;以孙为首的浙、闽、苏、皖、赣四省联军,在直系中独树一帜,共20个师24个旅(混编旅),约20万人;有34军,约20万人,由奉系军阀张宗昌率领。北伐开始于7月,1926。在国民革命军和国军的南北夹击下,到65438年6月+065438年+10月,吴的大部分部队全军覆没,五省联军在江西、福建等省大败。为了挽回败局,芝罘两部重新统一,于65438年6月+2月在天津建立安郭俊,对抗北伐。在北伐军的进攻下,次年三月五省联军大部分全军覆没,六月部队被河北、山东的郑州、开封击溃。1928年4月,南京国民党政府进行了第二次北伐。直-鲁联军由济南溃败至滦河东岸,其中一支被南京政府白崇禧部歼灭,另一支被张学良部缴械。五省联军残余被南京政府收编。张在退守关时被日军杀害。65438+2月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改旗易帜”,冯军改为东北军。至此,北洋军的历史结束。北伐军:1926年2月,中国明确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一师、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为先头部队,第一次出兵湖南,援助正在被吴师击溃的第八军唐生智师,退守湘南衡阳。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布了《北伐宣言》。7月9日,国民革命军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正式从广东出发北伐。* * *委员李富春、朱、廖乾武、林分别担任二、三、四、六方面军党代表。陈毅、陈赓、蒋先云、张际春、包惠生、叶挺、周士第等。7月12日至18日,为讨论党在北伐战争中的方针政策,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时局的第五个意见》,号召全国人民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迅速发展群众运动,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打倒国内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北伐的对象是占有中国大片土地并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和孙。在西路主攻方向,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主力与第八军会合,于7月11日顺利进入长沙。8月22日,占领岳州;后来攻克汀泗桥、桥,击溃吴主力,直指武汉;9月6日、7日,八军主力占领汉阳、汉口。10月10日,四方面军主力和八方面军第一部攻克被围困一个多月的武昌。* * *由* *直接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湘鄂情一些关键战役中英勇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有“铁军”之称。北伐军中路部队进展缓慢。蒋介石的直属师一方面军一师在南昌附近屡遭挫折,被击溃,只好向武汉求援。四方面军、七方面军先后转战江西,于十一月初对南浔铁路发起猛烈进攻,最终歼灭孙主力,占领九江、南昌。在福建战场上,东路,原本停留在粤闽边界的第一军两个师也乘势进攻福建,并于12月中旬占领福州。北伐军攻占汉阳、汉口的同时,冯玉祥率领的国军在苏联顾问团和刘伯坚、邓小平的帮助下,于1926年9月17日在婺源宣誓,绕道甘肃加入北伐。不到半年,北伐军就打败了吴,消灭了孙的主力,占领了长江和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人民领导的以两湖为中心的全国工农运动也迅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北伐战争。北伐也是苏联政府援助的。苏联政府不仅为北伐军配备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军需品,还派出大量的军事干部作为顾问参与作战指挥。

寻求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