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和汉语哪个更有利于人类发展?
近日,上海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将语文从考察学生能力的重点科目中“省略”的消息引发媒体热议。
既然是自主招生,考什么科目不考什么科目是学校自己的事,外人没必要告诉他们该怎么做。然而,一位招生老师解释选择的理由——“英语比汉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却发人深省:学汉语对学业发展不好吗?
事实上,过去60年的科技发展历史和中国科技的快速变化表明,用中文思考的中国人也可以做好科技工作。语言只是一种交流工具,克服科技困难当然不是靠学什么语言。一味强调英语的好处,即使不是对汉语的歧视,也滑入了“语言决定论”的悖论。
一个在中国环境下长大的有中国DNA的孩子,他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会因为考了英语而改变吗?在学校更容易成功?这恐怕只是学校老师的单恋吧。[1]
法国作家多德在他著名的《最后一课》中说:“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柏林已经下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允许教德语,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所以我请你们注意。”130年过去了,这篇文章即使在今天依然很有感情。
白:人总是要找一些理由的,因为当初取消语文的时候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轩然大波,因为首先这里有个错别字,华东师范大学解释说我语文考了120。他说可能是媒体搞错了,所以我觉得媒体应该给人一个普通的分数。但另一方面,突然之间,整个社会都在谴责和反对,他们想找一些理由。他们甚至说往年也是这样。但是我觉得不一样。近年来,一个民族的自信心开始慢慢增长,而另一个民族则在寻根。这一系列因素与往年不考语文的心态略有不同。另外,自媒体,包括网络,每个人的声音都可以被放大得更多。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要回应他,他说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我们是不是不应该考英语和数学?另外,我觉得最大的问题不是考中文能减负,而是这个考试本身的模式有问题。如果考试不是让人通宵准备,而是正常水平,你连题目和考试的方式都准备不了。这才是真正的减负,体现了我要考人的综合素质。
白:对,不是这些学校。我觉得这些学校有自己的委屈,因为这些学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如果把这个权利给中国所有的高校,有相当比例的理工科学生会选择不考语文。所以只在这些学校打棍子可能是个问题,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粉碎四人帮后,科学的春天来了,我年轻时知道的第一句话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后来其实加了一个英语,英语甚至领先了。我不怕学好英语,不怕数学物理化学环游世界,但背后的思维方式开始慢慢把中文退到越来越边缘的水平。让我们以苏为例,他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复旦大学的老校长。他曾经向我们的教育部长提出过这个建议。很多年前,他说如果复旦大学想能够自主招生,我第一天就考语文。如果我语文不及格,我就不用参加任何其他考试了。你看,作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他把语文放在这样一个位置上。这时候不是关心文化的问题,而是作为一个大数学家,他明白,当你进入语文的范畴,人的综合素养是不一样的。我觉得他的人才观和我们高校已经开始培养的人才的思维是不一样的。
解说:这首歌的作词人是著名作家席慕蓉。5岁之前,席慕蓉是一个标准的蒙古族女孩,能说一口流利的蒙古语。她的名字是草原上一条河的蒙古语发音的音译。然而,经过多年的漂泊并最终定居台湾省,她对母语的记忆越来越淡。据她回忆,后来在家里,父母用蒙古语交谈,席慕蓉只能听懂几句。有时候她会故意捣乱,对他们明确宣布,请说普通话。几十年后,当她再次踏上草原时,不禁泪流满面。
解说:就像一个德国语言学家威廉?6?1洪堡特曾经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必备的“气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人类群体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使陈民族团结起来,一个民族的特点只有用自己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表达。丁俊晖一度成名。录制双语节目时,主持人问他如何使用英语。丁俊晖说,我们说中文吧。用母语说出我的情绪会更好。如果说丁俊晖坚持说中文是出于自己的需要,那么另一位同样姓丁的大师更是出于一种文化责任。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几年前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会议入口处的讲座、问题甚至指南都是英文的。原因是国际惯例。只有丁肇中教授坚持用中文做报告,不带任何英文单词。甚至在提到地名和大学名时,他都用音译的中文。其实丁教授的英语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英语长期以来一直是他的第一语言。这自然让人想起1976年诺贝尔奖宴会上丁教授坚持用中文演讲的场景。
早在上个世纪,作家余光中就写过《哀悼中国人的衰落》,哀叹现代中国人汉语能力的下降。现在情况可能更糟。学英语早就从娃娃抓起,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语文教育的质量一路下滑。著名特级教师宇易曾痛心疾首地说:如果我们不珍惜自己的母语,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困境其实也是很多国家面临的难题。环顾四周,我们会发现我们的邻居已经开始行动了。
主持人:我觉得外国人学汉语是为了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也许中国学英语的时候初衷也是这样,但是为什么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地步?
白:我在北大的时候听过一个大学生的演讲。他的一句话很豪迈。他说我今天努力学习英语,是为了以后在全世界学习中文。其实可以这么说,但事实是,如果有一天全世界越来越重视汉语,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母语已经在磕磕绊绊了,这真的让人很担心。我觉得语文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一个语言问题。中国几千年前的文化,因为我们不是靠宗教,儒教,道教,各种各样的东西混杂在故事和语言里。因此,语言中有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比如这段文字里,可能有我们中国人重视的东西,有我们重视的东西,最后通过整体语言形成一个中国人。但是现在不重视了,所以现在又要说核心价值观建设了。其实汉语的衰落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挺迷茫的,找不到北,心中没有信仰。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来听听一位专业人士的看法,他就是中国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你好,王先生。
王旭明语言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您好。
主持人:我们谁都不否认学英语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学英语这么重要,现在连母语都不重要了?
王旭明:这有很多原因,但就我而言,我仍然期待着有一天,我们中国人能比他们学得更多。
主持人:那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母语教育逐渐被边缘化了呢?
王旭明:这是最大的问题之一。多年来,人们对汉语有一个误解。我以为汉语不是指语言和文字,而是语言和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我非常同意王岳川教授刚才所说的。我们学习汉语不仅仅是写单词,而是学习一种文化,包括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不仅仅是写几个单词的问题。
主持人:你觉得中国的教育,也就是我们的母语教学,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我们还在学中文吗?从中吸取什么精华?
王旭明:这是最大的问题之一。我们误以为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们都有语文,就不用再学语文了。事实并非如此。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表达,而如果说现在最大的不足是表达有问题,那么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学习语文,时间最长,用的力气最大,但是我们表达的效果却不是最好的。可能是语文教育教学本身存在问题,而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种考试和测试的手段,而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白:我也有同感。正如我刚才告诉你的,我从来没有把汉语仅仅看作是一门学科或一种考试手段。它是中国几千种文化的载体。我们不像亿万人那样信仰一种宗教。它已经成为一种载体。不是这样的。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来到这里,这很特别。所以这种语言的没落来自于整个社会一种非常现实的实用主义,因为语言没有那么实用。
霍尔德:你说它在衰落吗?但是现在只要打开一些大报上的广告,就有国学课,历史课。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又开始关注语言和文化了?
白:有些东西不一定很重视语言。他又在内心寻找着什么,但还是很强烈。我们现在英语教学的产值一年几百亿,很有意思。一方面是“新东方”,为什么教英语的地方叫新东方?新东方可以做好英语,英语可以疯狂,“疯狂英语”,反过来让中国人孤独。在教育方面,国家宪法和法律包括上海都在提这一点,但是很多学校还是认为可以考,也可以不考。如果他们能考上,肯定会考。另外,我最担心的是什么?谁说理工科孩子的语言可以忽略?谁说他读完语文就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理工科人?我觉得这个人才观必须要树立。
我和杨振宁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他有一句话我永远不会忘记。他说:什么是物理?哲学是物理学研究的终点,宗教是哲学研究的终点。他是金庸所有作品的狂热粉丝。爱因斯坦小提琴拉得很好。钱学森之所以成为大科学家,是因为他的妻子是声乐老师。他总是感谢我,因为我的妻子是一名艺术家,给了我很多灵感。我现在特别想看到我们的天赋交叉交融,而不是理科连论文都写不好,文科没有科学常识。现在我有时会找一些书。现在一批新的年轻人很厉害,他们写的文章通俗易懂,有趣搞笑,里面隐藏着科学精神。我觉得对我也很有启发。我觉得社会应该重新树立一个人才的观念,如果只是实用,那就麻烦了。
主持人:高校招生办的老师解释说,英语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有好处,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但是让我们看看现在有多少蹩脚的英语阻碍了…
英语学好了,就有了“钱途”,这个“钱”就是钱的“钱”,但是汉语学好了,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未来,这个“前方”就是进步的前方。不尊重自己的文化,更何况还要再强调一遍。接下来要决定的是如何考试,如何自主招生。不需要准备语文和英语。应该是另一场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