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称帝后做了什么?

永乐盛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迪统治时期的一个盛世。在明朝成祖统治时期,永乐是年号。朱迪大力发展经济,提倡文化教育,使天下统治,并宣传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故后世史官称之为永乐史圣。[编辑此段]明成祖朱迪夺取皇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开始修建紫禁城宫殿,永乐十八年(1420)竣工。永乐十九年(1421),朱迪正式迁都北京。从那以后,北京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明太祖朱元璋改革吏治时,废除了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皇帝要亲自处理一切,皇帝很累。明朝成祖年间,文官制度日臻完善,后来内阁制的雏形在朝廷逐渐形成。这种内阁制后来被西方国家模仿,延续至今。发展经济的明朝开国皇帝朱迪对地方官员要求非常严格,要求他们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人民的疾苦。永乐十年(1412),朱迪下令五百多名入朝的地方官员陈述当地的民情,还规定“不言者有罪,言不得者不问”。随后,永乐皇帝宣布“凡有目睹民困而不言的部门和使节的郡县,由住建部通报,一律逮捕处理。”也就是说,如果中央政府派出的地方官员或观察员没有报告人民的苦难,他们应该被逮捕并绳之以法。民间有灾,地方要及时救济,做到“水旱无雨,无患无患。”文教永乐元年(1403)七月,明太祖朱迪命、姚、王敬、邹忌等人编纂大型书籍,永乐二年十一月(65438+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大型书籍。《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并未被删除或更改。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兰西百科全书》早300多年[编辑本段]。为了彻底解决蒙古贵族的残余势力,在这次北伐中,明军在非云山战争中破蒙古铁骑五万,迫使蒙古本部的鞑靼人向明朝进贡,永乐皇帝封鞑靼可汗为和平王。后来明军一路打到极北的捕狐山,在巨石上刻下“瀚海为铲,天山为铲”的碑。永乐十年(1414),永乐皇帝举行第二次北伐,打败了另一个蒙古瓦拉。在瓦拉派遣特使道歉后,永乐皇帝迁回朝鲜。永乐十七年(1421),永乐皇帝第三次北伐,大败无量哈蒙古。蒙古势力在受到永乐皇帝的连续打击后,几十年都无法对明朝构成威胁。永乐七年(1409),明朝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特灵设立了努尔戆徒司,掌管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永乐三年(1405),明太祖朱迪派遣宦官郑和为首席特使,王敬合为副特使,率领27800余名水兵和官兵分乘62艘宝船西行。明舰队从苏州刘家岗出发,经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锡兰,经印度西海岸回国。后来在1407到1433的20多年间,他七次出海,途经30多个国家,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就是伟大的郑和下西洋。永乐年间,“韦德为远棉被,为四方客,奉朝之命,朝贡差不多三十国,疆域广大,远及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