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世界航海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七下西洋

7月1405,11,一支满载27000余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岗出发。1407年秋,郑和带回来爪哇等国的朝贡使节和几十艘船交换的异域珍宝,完成了他的第一次航行。

1405下半年,郑和第二次出海。航行路线和之前差不多,也是两年。

1409年夏,郑和第三次率领船队出国。这次航行仍然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在曼西加建造了一排栅栏和仓库,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从古里回来的路上,郑和在锡兰与亚历山大·库内尔国王交战,凯旋而归。

1412165438+10月,明发布了第四次航海令。这一次,郑和船队继续西行,航程中包括了东非沿岸,进一步扩大了与海外各国的交流和贸易。这次航行花了很长时间。郑和于1415年回国,派遣船队一年后返回。

1417年5月,郑和船队第五次出海。这次航行的主要任务是护送19各国使节回国,郑和船队到达东非最南端沿海地区。

1421年7月,郑和船队六下西洋,护送16各国使节回国。郑和船队到达非洲东部沿海的安巴萨(今肯尼亚蒙巴萨港)、朱布(今索马里)等地,在宝船上设宴款待各国宾朋。他代表明成祖赠送丝绸、瓷器、铁器等物品,并在1423返回时带回香料等珍宝。

1431年初,明宣宗继承祖父明成祖的丰功伟绩和抱负,再次下令郑和出海。第七次下西洋历时三年多。郑和船队出访了近20个国家,并派遣随行人员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

哥伦布(约1451 ~ 1506),科伦坡,克里斯托夫罗

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一生从事航海活动。搬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地球是球形的,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先后四次出海(1492 ~ 1493,1493 ~ 1496,1498 ~ 1500,1502 ~ 65438)。开辟了一条穿越大西洋到达美国的航线。抵达巴哈马、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岛等岛屿。首先在帕里亚湾南岸登陆美洲大陆。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公里的海岸线。知道巴拿马地峡;发现并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地球球体理论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和新大陆之间的联系。他误以为自己到达的新世界是印度,把当地人称为印度人。

哥伦布钦佩马可·波罗,他曾在热那亚当过囚犯。他读过马可·波罗的游记,非常想去印度和中国。当时地球圈理论很流行,哥伦布也信。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要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东方国家的计划,但都遭到拒绝。一方面,“地球圈”理论不完善,所以很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当成江湖骗子。有一次,在西班牙一个关于哥伦布计划的特别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并返回出发港,那么一次航行必须从地球下面爬上去。帆船怎么爬上去?在这个问题上,能言善辩的哥伦布只有无言以对。另一方面,当时除了传统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最主要的需求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日常生活和烹饪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当地并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通过传统的海陆联运路线运输。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者也强烈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线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他的计划游说了十多年。直到1492,西班牙女王才有了对英雄的眼光。她说服了国王,甚至给了她私人的钱来帮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几百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的约翰杨出发,离开大西洋,一路向西。经过70个日夜的艰苦航行,终于在1492+00+02的凌晨发现了陆地。哥伦布认为他已经到达了印度。后来我才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中美洲巴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把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3月1493,哥伦布回到西班牙。之后,他又三次向西航行,在美洲的许多海岸登陆。直到1506去世,他一直以为自己到了印度。后来,一位名叫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认识到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并不是印度,而是一个以前不为人知的新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然而,这块大陆是以证明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名的:美洲。后来,关于谁最先发现了美洲,各种窃窃私语不断出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因为当时欧洲乃至整个亚非旧大陆的人真的不知道大西洋彼岸有这个大陆。至于谁最先到达美洲,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因为美洲土著本身在古代就是从亚洲移民过来的。中国和大洋洲航行到美洲也是很有可能的,但这些都改变不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哥伦布的航行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新航线的开通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将海外贸易的路线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海岸。从此,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在世界崛起,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实现了海上霸权。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郑和的人生经历

郑和,本名马,云南昆阳(今昆明晋宁县)人。郑和生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由于信仰伊斯兰教,郑和年轻时就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的父亲和祖父都去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熟悉遥远异国和海外的情况。从父亲和祖父的对话中,少年郑和一直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父亲正直、宽厚、不求回报的性格在郑和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被带到南京,被阉割,分配到北平当太监,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的成长

在燕王府期间,郑和以其勤奋、聪明、过人的才智和勤奋赢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迪选为贴身侍卫。此时,郑和自身优秀的光荣传统和领导能力开始逐渐显现。在长达四年的“靖南之战”中,郑和与朱迪并肩作战,南征北战,建立了诸多功勋,成为朱迪夺取政权、登基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朝皇帝朱迪之后,跟随他多年的武将和文官,大部分都得到了提拔和重用。其中,宦官郑和被朱迪封为“郑”,并被提升为掌管内官的宦官。因为郑和又被称为“三宝”,所以人们也称他为“三宝太监”。

某人事业的基础

郑和成就辉煌的事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机遇和良好的条件。作为燕王的心腹和追随者,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由于他为人正直,所以能够和燕王共商国事,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和处理各种事情的策略。跟随太子之后,郑和的受教育程度加深。这一切促使朱迪在寻找出使西域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了郑和。郑和的相貌和聪明才智在朝臣中无人能及,是领航大洋的最佳人选。

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华在他一生所做的一切伟大事业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杰出的智慧和才华。

从永乐初年开始,郑和在明太祖朱迪的安排下转向航海。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他已经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熟悉领星漂洋过海的航海技巧,熟悉东西方各种罗盘书籍,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和修理。从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在亚洲和非洲航行,途经东南亚和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远航的规模、人数、严密的组织、先进的航海技术、漫长的航程,不仅显示了明朝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指挥千军万马的能力。